第五章 理念 東漢之亡(第2/2頁)

唇槍舌劍所指,就是宦官集團。

依靠宦官鏟除異己的漢桓帝震怒。公元166年,也就是羅馬使團訪華那年,桓帝指名道姓以“黨人”罪名逮捕二百多人,判處終身禁錮,史稱“黨錮之禍”。

讓桓帝沒有想到的是,黨錮之禍給受害者帶來的卻是崇高的榮譽。太學生和知識界開始給他們做排行榜,名譽最高的叫三君(意見領袖),其余則有八俊(俊傑)、八顧(楷模)、八及(導師)、八廚(慈善家)。

這些人統稱名士,也叫清流。

清濁不兩立,沖突還會再起。

公元169年,漢靈帝制造了第二次黨錮之禍。這一次的打擊面更大:被殺一百多人,禁錮六七百人,太學生被捕一千多人。帝國的知識精英,幾乎被一網打盡。

人品的高下,人心的向背,卻也在這時顯現出來。

李膺是八俊之首,通緝令下達時正好隱居鄉下。鄉人勸他逃亡,他卻選擇自投羅網。李膺說,遇事不避難,獲罪不避刑,才是氣節。結果,李膺死於獄中。

吳導是朝廷派出去逮捕範滂的,到了縣裏卻抱著詔書號啕大哭,縣令郭揖也解下印綬準備跟範滂逃亡。範滂卻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慷慨赴死,時年三十三歲。[23]

什麽叫精英?這就是。

知識精英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產,如果遭到如此大面積的打擊,王朝離覆滅也就為期不遠。可惜桓帝和靈帝都意識不到這點,只有死到臨頭才可能被嚇醒。

果然,十五年後,漢靈帝大赦黨人。

因為黃巾軍打過來了。

[21]見《後漢書》之《梁冀傳》和《李固傳》。

[22]見《後漢書·逸民列傳》。

[23]見《後漢書·黨錮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