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奪宮 奪嫡之爭

沒人想過武則天會當皇帝,包括她自己。這不僅因為她既非皇族又是女人,更因為她接手的大唐江山其實本是李世民的。太宗皇帝是那樣勵精圖治和深得人心,如果不是出了差錯,他的政權怎麽會被顛覆,又有誰能夠顛覆?

差錯出在接班人。

接班人原本不是問題,因為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而且長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都是長孫皇後嫡出。皇後為人賢德,威望極高,太宗皇帝對她也十分敬重。因此於情於理於法,儲君都非嫡長子李承乾莫屬。時年八歲的承乾在李世民即位後兩個月就被立為太子,便是證明。

◎李世民的兒子們

皇後長孫氏 皇長子李承乾 封恒山王。八歲封皇太子,成年後謀反被廢。
皇四子李泰 封宜都王,後改封越王、魏王等。謀反,死於33歲。
皇九子李治 封晉王。後繼承皇位,即為唐高宗 。
楊妃(煬帝女) 皇三子李恪 封蜀王,後改吳王。有聲望。冤死於房遺愛謀反案。
皇六子李愔 封梁王,後改蜀王。田獵無度,因房遺愛案被貶流放。
燕妃 皇八子李貞 封漢王,後改越王。有才幹。起兵反武失敗自盡。
皇十一子李囂 封江王,早薨,謚曰殤。
陰妃 皇五子李祐 封宜陽王,後改楚王等。遊冶無度,叛亂被貶。
韋妃 皇十子李慎 封申王,後改紀王。懦弱無能。死於流放途中。
楊妃 皇十三子李福 封趙王。平庸無奇。得善終。
楊氏 皇十四子李明 封曹王。謀反被貶,被逼自殺 。
王氏 皇七子李惲 封郯王,後改蔣王。被告謀反,惶懼自殺。
無名宮女 皇次子李寬 出繼給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薨,無後。
皇十二子李簡 封代王,早薨,無後。

唐太宗共生有皇子十四名,其中僅兩人(李福、李治)得以善終,令讀史者唏噓不已。《舊唐書》感嘆:“子弟作藩,磐石維城。驕侈取敗,身無令名!”

可惜這位太子實在不爭氣。太宗皇帝為他先後聘請了數位名師進行教導都無濟於事,以至於徹底失望。他自己則在漢王李元昌和宰相侯君集的煽動下謀反,事敗被廢,流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縣),兩年後孤獨地死去。[14]

依照宗法,儲君之位便輪到皇四子魏王李泰。

李泰比承乾只小一歲,而且相貌英俊,聰明好學,端肅多才,是父皇一直比較喜歡和看好的。事實上廢太子李承乾鋌而走險,與李世民偏心眼,以及李泰氣焰囂張和步步緊逼不無關系。兵變失敗後,承乾曾對太宗作結案陳述:兒臣貴為太子,還能有什麽圖謀?只不過為泰所逼而已。如果父皇立泰為儲君,那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15]

唐太宗心裏不免咯噔一下。

朝中重臣也反對李泰,尤其是已故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和諫議大夫褚遂良。他們主張立皇九子晉王李治。李治時年十六歲,雖不失為仁愛孝悌的良善青年,卻是出了名的糯米團子,一點魄力都沒有。唐太宗就曾對長孫無忌憂心忡忡地說:你們都勸我立治兒,可是治兒懦弱,奈何?[16]

然而長孫無忌等人看中的,恰恰正是李治的溫厚文弱和一無所長。也許,他們伺候李世民已經很累,不想再來一位“雄主”。更重要的是,元老派有自己的既得利益,李泰身邊卻集結了一大批以功臣子弟為主的少壯派。這個班底就是他的“小艦隊”和小朝廷,隨時準備搶班奪權,改天換地。這可是長孫無忌、褚遂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17]

相比較而言,李治就要好控制得多。他沒有黨羽,沒有能力,也沒有經驗,只能躲在元老派的大樹下,實現唐太宗和魏徵一貫主張的君臣共治。至於性格的柔弱或懦弱,則是可以非常善意地正面理解為“仁孝”的。

這個算盤打得並不錯,只是沒把武則天算進去。長孫無忌也好,褚遂良也罷,都不可能想到李治身邊會出現蛇一樣的女人。他們當然也想不到,李治雖然好控制,卻不是控制在他們手裏,而是控制在武則天手裏。結果,他們把李治扶上了台,李治卻在老婆的指使下把他們整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