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圍棋:智慧的遊戲(第2/2頁)

和平的遊戲

棋手們給圍棋一個很美的稱呼,叫做烏鷺——黑子像烏鴉,白子像鷗鷺,下棋就像鳥兒紛紛落在江畔。這個稱呼告訴人們,小小的棋局,是個詩意的天地,而不是血腥的戰場。

圍棋被用於競賽,競賽就會有輸贏,為了爭得勝利,就會有爭鬥,和其他競賽項目一樣,圍棋也要通過擴大自己的地盤,來有效地克制對方。圍棋界有所謂“三尺之局作戰場”的說法,雖然下圍棋不是模仿戰爭,但兵法中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等與棋法也很相似,所以中國古代常將棋譜收入兵書中。

圍棋對中國人的競爭哲學有出神入化的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它是對中國競爭勝敗思想的概括:第一,圍棋中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消滅對方,不一定是剝奪對方的生存權,而是平等競賽,多得為勝;第二,圍棋的勝利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在競爭中,營造共同生存的格局。

實際上,一盤圍棋結束,雙方還是共存於棋盤之上,雙方一般都有大片的活棋(不能被提取的棋,都是活棋,活棋有兩只或兩只以上的“眼”),只是雙方所占的地盤或活棋的子數有差異罷了,有時輸贏只有極微小的差距,這差距可以精確到四分之一子,即半目。贏了半目,也是贏。但這與其他爭鬥中剿滅對手的贏,卻是完全不同的。

圍棋的重要特點之一,一般不是通過吃子來爭取勝利,這與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有很大的不同,後二者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消滅護衛,最終置對方主帥於死地,贏得“徹底”,尋求斬盡殺絕。中國象棋也是中國人喜歡的遊戲,但它在深層文化方面的影響力不及圍棋。

圍棋有獨特的勝利觀。下圍棋,不僅為了取勝,還是為了從中汲取智慧。中國哲學本來就對勝敗有獨特的理解,如老子說:“大成若缺。”勝利和失敗僅一點之差,而且互相包含。不能以勝敗看世界,不能以勝敗論英雄,中國哲學強調,勝敗無定,虧成相轉。北宋王安石有詩說:“莫將世事擾真情,且可隨緣道我贏。戰罷兩奩分黑白,一枰何處有虧成!”圍棋的勝敗是短暫的,沒有永遠的勝利者。

圍棋中有一句著名的話,叫做“爭棋無名局”。它表現的也是中國哲學的一種核心思想。哲學家莊子批評邏輯學家惠子只會辯論,他說:“辯無勝。”真正的智慧不是辯出來的,好辯好爭,必無真勝。

圍棋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和諧,圍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不是對手,不是敵人,兩人共成一盤棋。爭奇好勝,最終並不一定會獲得勝利。下棋的人,要有一顆平常心。

在圍棋中,真正的競賽是對輸贏的超越。北宋天才詩人蘇軾也是一位圍棋高手,他談下圍棋的感受時說:“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圍棋是個大天地,有無窮的奧秘,真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你有多大的才能,都能在其中用上。它不是狹隘者的世界。圍棋幾乎是寬容的同義語,圍棋是放曠自由、天馬行空的藝術。

正像著名棋手吳清源所說的,圍棋應該是“六合之棋”,即追求上下四方的和諧。圍棋的最高境界不是沖突,而是和諧。圍棋是在反復競爭中,達到最後的圓滿。

用手來交談

在中國,圍棋被用來作為心靈交流的工具,圍棋有一個別稱叫“手談”,就是下棋人,通過一粒粒棋子,作無聲的交談。這個稱呼來自東晉佛學大師支道林。當時人們熱衷於清談高深的宇宙人生道理,而支道林用“手談”形容他所喜歡的圍棋。他認為,圍棋也是一種交談,而且“談”的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交流關乎人生的大道理。

一般來說,圍棋對弈雙方也是互相欣賞的人,棋逢對手,才能真正激發自己的智慧。高明的棋手時常慨嘆真正的對話者“寂寥難求”。圍棋名手馬曉春曾說:在下圍棋時,碰到對方也是欣賞自己的人,我下的每一子都是“無聲的愉悅”。古代有人形容圍棋對手:“共藏多少意,不語兩相知。”

圍棋不是確立一個對手,而是請來一位同好。圍棋的“好局”是與對方一道完成的,一遞一著的落子,與其說是在競爭,倒不如說在共同修建一座美妙的大廈。象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是從滿盤開始,經過不斷的吃子,最後盤中棋子越來越少。而圍棋是從一個空盤開始,不斷地累積,最後滿盤皆子,兩個人共同參與這個世界的創造。任何一方都無法單獨完成。對方的一個昏著,就會壞了一局好棋。所以,下棋不光是來取勝的,而是來創造一局“好棋”的。

圍棋是與一位“同好”來交流心靈,來共同創造一個“好局”,最終共同生存,達到心靈愉悅。這是中國人的圍棋之道,也是中國人的競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