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功夫與蹴鞠(第2/3頁)

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接受了中醫的經絡學說和道教的導引之術。太極拳是內外結合,外練身手,內練心氣。特別注意氣的吐納。在打太極拳的過程中,從口中吐出濁氣,又將新鮮氣體從鼻中納入,吐故納新,保持身體中的新鮮能量。人們往往喜歡在空氣清新的早晨打太極,一套拳術打下來,通體透靈,身心好像在清新空氣中洗滌過一般。

像以上所說的太極拳和少林功夫等中國功夫,都具有深厚的哲學內涵,體現出中國人獨特的智慧,也是對中國文化特性的一種反映。

功夫由心起

以靜制動是中國功夫的重要特點之一。如太極拳給人一種優雅寧靜的美,這套拳術強調在靜氣中的變化。練功開始,端正身體,合目收氣,兩手下垂,進而萬念全除,屏棄一切幹擾。太極拳重在練氣,前人說,太極拳“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雖然平靜如大海,不增不減,但卻追求汪洋洪泛、海涵一切。活潑的少林武功也強調動靜結合。

中國功夫片中有一首著名的歌唱道:“臥似一張弓,站似一棵松。不動不搖坐如鐘,走路一陣風。”少林功夫以拳禪合一為其最高準則,以靜修為其主要目的。少林功夫強調在定處入功,在靜處行拳。練功前要靜坐蒲團,靜中凝氣,在心無掛礙的境界中,緩緩起身。少林武術在“空洞無我處生”,練功重在練心,動處必合靜處。

以柔克剛是中國功夫的另一重要特點。如“拳打一條線”是少林的秘法,它要求練功者起落、進退、反側、收縱等都在一條線上,它的目的不是固定身體,而是在向內收縮的基礎上凝聚力量,一旦放開,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直擊對方要害。其功法看起來柔性十足,其實卻包含著強大的力量。以前有人用“秀如貓,抖如虎,行如龍,動如閃,聲如雷”來形容少林武術剛柔兼濟的特點,正與此有關。太極拳雖然不像少林拳術那樣“拳打一條線”,但也有一條似有若無、連綿不斷的線,這條線,就是它的氣的運轉。太極拳又被稱為“軟手”、“棉圈”,它可以說是一種柔術,如同曼妙的舞蹈,輕搖慢回,緩起緩收,提放自如,似乎毫不用力。但是它在有效保護自己的同時,也具有在需要制服對方時突然發力、乘機得勢的能力。有的人形容太極拳是柔似水,力無邊。

從總體上說,中國武術又是立足於防守的功夫,並不以攻擊為主要目標。練功是為了防身,而不是去攻擊人。少林功夫的三大目的:護寺、防身和健體,並不包括攻擊。練武者不尚武,是中國武術乃至中國軍事思想的重要特色。少林戒律中就有“尚德不尚力”的規定,它在發展中融合了儒家“仁愛”的思想,尤其反對殘忍的攻擊。萬不得已對壘,少林武術規定“八不打”:一不打太陽穴,二不打胸口,三不打軟肋,四不打兩腋,五不打下陰,六不打腰眼,七不打尾骨,八不打耳廓。這些都是人體的命門,八不打就是以不傷人生命為本。

蹴鞠屢過飛鳥上

中國古代繪畫中有很多關於踢球的描寫。宋代畫家蘇漢臣有一幅《長壽百子圖》,畫的是一群孩子在一起玩球的場面,其中一個孩子正在擡腳踢球。元代初年畫家錢選有一幅《宋太祖蹴鞠圖》,畫的是宋太祖趙匡胤與他的五位大臣在一起踢球的場面,眾人圍著一個圓圓的球,爭先恐後用腳去踢,高高在上的皇帝也玩得樂不可支。

兩幅圖表現的就是中國古代蹴鞠的場景。蹴鞠,又稱蹴球,“蹴”是踢的意思。蹴鞠就是踢球,它是一種源於中國的足球運動。蹴鞠在宋代就直接叫“足球”了。宋代楊億在《西昆酬唱集》中說:“蹴鞠,以足踢球,今之足球是已。”

元   錢選   宋太祖蹴鞠圖

中國足球也是講究球技的。清時有一本叫《杏花天》的小說中第十二回寫道:“卻說若蘭以手拉回瑤娘,潛立假山石畔,暗窺著悅生踢解數,這悅生先緩後緊,步步合局,腳腳有法。三人蹴鞠,讓悅生一人自踢。只身頭頂肩挑,股鉤拐連,手送胸,膝聳前蹲,兩美面觀,二姝潛瞧。若蘭道:‘瑤妹,我們四人同遇這風流消魂種,滿腹技藝,好不得意。’”這人“頭頂肩挑,股鉤拐連,手送胸,膝聳前蹲”,玩起球來,簡直像變魔術一般。

明刊本《西遊記》盤絲洞蜘蛛精蹴鞠圖

中國足球據說在遠古的黃帝時代就已經產生,漢代劉向《別錄》說:“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今軍士無事,得使蹴鞠。”產生於黃帝時代的說法並不可信,但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在兩千三百多年前戰國時期的齊國,就已經流行這項運動了。這項運動本來在軍中流行,是一種介於對抗和娛樂之間的活動,軍隊中利用這項運動發現人才、鍛煉身體,也稍微舒解軍營裏的枯燥和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