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英的小辮子 第8章刺馬案的人工迷霧(第2/2頁)

當然,這樣兩處的隱瞞,對審案者來說,其實只是出於對死者的善意。畢竟這兩件事都是馬新貽的某種汙點,傳出去好說不好聽。對於後者,馬新貽雖未必知情,但畢竟是納匪人之妻為妾,於官聲有礙,好說不好聽。都老爺(禦史)如果知道了,參上一本,也可能會丟官。前者問題就更大,做地方官的被“賊人”俘虜,丟了城池,卻沒有死節,細究起來,按清朝的法律是要殺頭的。馬新貽蒙混過關,此時已經混到兩江總督了,就算不死,同僚只要沒有深仇大恨,該瞞也得替他瞞,何況人已經死了,何必再揭人短?為尊者隱,是當時官場審案的慣例,更何況這麽大的官兒,大家彼此平時還多少有些交情。

然而,這樣的有意隱瞞,卻平白加濃了案件上面的迷霧,弄得整個案子撲朔迷離的。案子結了之後,好些官場中人出於官場經驗的敏感,看出裏面肯定有隱瞞,但並不知道其實瞞得並不多,加上結論離他們的推測反差也忒大了點,於是他們就首先開始把疑諑化為故事。首先傳出消息的,就是官場的人。官家的人都這樣,民間的傳說自然,沒法不豐富。一個如此剛烈的漢子,一個手法純熟的行刺,最後的原因居然是這樣的平淡無奇,有誰能甘心呢?其實,審案的人也跟官場其他人一樣,感覺張文祥刺馬沒那麽簡單,無論是第一撥的魁玉和張之萬,還是第二撥的曾國藩,都拼命地問張文祥有無主使,但都沒有問出來。找來時金彪調查,也沒問出什麽名堂。沒問出來,結果可以有兩種,一種是張文祥打死不肯說,一種是的確就真的沒什麽事,兩種可能性都有。但如果參照其他的證人證物,第二種的可能性其實更大些,只是人們卻更喜歡相信前者。

多少年來的黑箱政治,使得人們對於朝廷出的事情,壓抑不住地喜歡往復雜了想,往陰謀上想。即使沒那麽復雜,沒有那麽多陰謀,也得把它弄復雜了,弄陰謀了。朝廷也好,官場也罷,在人們眼裏就是那麽個地方,用《紅樓夢》裏賈元春的話來說,就是一個“見不得人的去處”。這樣的去處,就是一個供人演繹故事的地方。都說某些國人喜歡陰謀,喜歡權謀,但這樣的性格喜好,其實跟中國長期的黑箱政治不無關系。在黑箱旁邊生活久了,也就喜歡瞎猜了。瞎猜,才有樂趣,猜離奇了,添加的情節就自然成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