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官場戲與夢 第12章兵以食為天(第2/2頁)

張之洞一直到死都是一個標準的文官,雖然想到了編練新軍,但練兵的確不如從軍隊裏滾出來的袁世凱。別的不講,檢閱部隊,連馬都不會騎,得用四個人扶著。在兩江總督任上練的自強軍,離任後給了接任的劉坤一,從此不了了之。自己到湖北之後,重打鼓另開張,直到升到中央做軍機大臣,也只是編練出了一鎮(師)一協(旅),實際操辦者,是由他的馬弁升上去的張彪。而袁世凱則練出來北洋六鎮,六鎮的人,除了第一鎮的禁衛軍(主體是滿人),剩下從官到兵,都對袁宮保特有好感。說他們效忠皇上的勁頭沒效忠袁世凱的大,或者說,眼裏只有袁宮保沒有皇上,也不算太過分。但是,這個效果,卻不是人們常說的,是袁世凱成天搞精神教育,在軍營裏掛自己的畫像造成的。其實,當年北洋軍還談不上有精神教育,即使有一點,也主要是教育士兵忠於皇帝、忠於國家,至於軍營掛袁世凱的像,則基本上出於反對者的想象。那年月,對於當兵的人而言,精神跟現大洋相比還不值什麽。北洋軍喜歡袁世凱,對於軍官而言,則是因為袁世凱舍得下本錢,看上的人,賞賜從官爵到金錢,從不吝嗇。對於士兵,則是直接發餉,不僅實惠,而且跟別的軍隊比優越感強。可以說,只此一招,就征服了北洋人心。後來兵多了,袁世凱自己盯不了,就由別的將領,比如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他們來盯著。這個傳統,就這樣傳了下來。軍官做別的出格的事可以原諒,唯獨吃空額、喝兵血不行,肯定一擼到底。所以,北洋軍從上到下,一直傳誦著袁宮保的好,就算袁世凱被免職,大家還都惦記著他,為他抱屈。袁世凱走後,清廷把幾個留洋的留學生派到北洋軍做首領,結果,這樣的洋學生卻無論如何都滲透不到軍隊裏去,大家陰奉陽違,就是不買賬。到了清朝最後幾年,別的新軍吃空額的毛病多少有點重犯了,但北洋軍卻一直都沒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之後,傾向革命的北洋第六鎮和第二十鎮統制吳祿貞和張紹曾,先後發難打算造反。但這兩位卻都沒法真正控制手下的軍隊,只要袁世凱不想反,這些軍隊也就難以跟著別人走。所以,兩個發難者最後一死一逃,北洋軍人還是聽袁世凱的。

民以食為天,兵也一樣,能對兵好,兵才會跟你走。當然,太好了也不行,容易養成五代時的驕兵悍將。北洋軍成為袁世凱的本錢,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