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官場戲與夢 第5章清人的撒錢與送禮(第2/2頁)

地方官花銀子,一方面是為了辦事方便,一方面則是為了一旦有難,被人參了,好有個奧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免得壞了官。但是,錢散出去了,真要辦事,還得再掏銀子。如果攤上事了,如果平日裏僅僅是一般性地撒錢,還真就沒有人幫忙。張集馨抱怨,他兩次被參,京裏得了他好處的人沒一個幫忙的,漫說幫忙,連說句公道話都沒有。害得他在按察使、布政使的位置上,上上下下多次,始終爬不到督撫上去,做不了獨當一面的地方大員。

其實,張集馨忘記了,像他這樣的打點,早就已經成了慣例,每個進京的地方官都這樣做。做多大的官兒,給什麽級別的官員,送什麽規格的禮,該送給誰,送多少,這樣的禮,無論送多少次,在收禮者這邊,無非就是例行公事。你不送,人家會怪罪,但你送了,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因為你做的只是大家都做的。如果要想結下交情,就得對特別的人給予特別的愛,單個打點,花大筆銀子打點。這樣,才能做到有難之時,人家特別援手。當然,如果要做到這一點,那麽地方官也得有特別的本事,撈錢撈得足夠多,而且還不顯山不露水,不特別招人嫉恨才行。

只是,一個朝廷,關鍵時刻在皇帝面前能說上話的人並不多。你想打點結交,別人也不是想不到。這樣的結交,單憑送禮估計也辦不明白。這樣的人,一般的禮也不會輕易收。王朝政治,講究跟對人,但跟對人很難,很有技巧。跟對了人,即使才具平平,也一樣無災無害到公卿;跟不對人,即使一身的本事,照樣一輩子沉淪下僚。跟人,關鍵在於怎麽跟上。不送禮不行,傻傻地送更不行,送禮誰都會,但不是說禮送到了,官就做好了。這裏面的學問,從來都比當官做事要大。

但是,王朝政治,凡事要看皇帝的臉色。皇帝寵信的人,自然下面的官員要結交。清朝凡是能進南書房的翰林,薪俸不高,但收入都不低。因為陪皇帝讀書,能說上話。可是,伴君如伴虎,說不準哪天,原來的寵臣就失了寵。即使進了軍機處,做了首席軍機大臣,也沒準哪天就丟了烏紗帽。不用說,下面跟的人,馬上就得換個對象。所以,即使能跟上,也跟對了人,還是不保險。加上皇帝也會換人,老的死了,新的上來,在前一個皇帝那裏吃香的,到了後一個皇帝那裏,多半就不吃香。有清一朝,大臣們無論滿漢,細究起來,似乎沒有人沒有被貶過,總是起起伏伏。皇帝喜歡折騰臣子,臣子們難免被折騰,能做到曹振鏞那樣,三朝元老,不倒翁,真的不容易。可惜,此老做官的秘籍,只傳下來六個字:“多磕頭,少說話。”送禮方面的心得,秘而不宣。否則,印出來,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會暢銷大賣的。

在古代,送禮是官員的功課。儒家經典有三禮,《周禮》《儀禮》和《禮記》,有送禮的內容,但哪個也沒告訴人們該怎樣送禮。熟讀經典,也是白費。可是不學會送禮,官是注定做不好的。不僅做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但是,這樣的功課,做起來又真難。哪個學校也沒有人教,老前輩也只是告訴你心得,全憑人們自己悟。什麽時候做官不需要送禮了,誰送誰犯規,官場才會真正好起來,做官的人們,才能踏實地做點事,為別人,也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