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皇帝的家事 第10章哦,空軍也來了(第2/2頁)

其實,即使討逆軍想真幹也幹不了。據當事人回憶說,當時轟炸皇宮的飛機是南苑航校馬力最大的飛機,八十馬力,僅僅相當於現在的一台小型拖拉機。為了保險起見,飛機由航校的教練潘世忠駕駛。這樣的飛機,根本就不能用於作戰(其實在1917年,即使在如火如荼的歐洲戰場上,飛機也不是用於作戰的),既無投彈儀器,也無瞄準機,僅僅帶了幾枚十二磅的小炸彈,相當於後來的手榴彈。投彈者兩只手各拿一個,兩個衣服口袋裏各裝一個。“在投彈前,先以牙齒將彈上之保險針拔去,然後以兩眼注視地上應轟炸之目標是否合適,方可投下,其簡單拙笨,可想而知。飛行高度約在三百米以上,在此高度飛行最為危險,倘敵人稍有航空常識,集中火力對我猛烈射擊。莫說我是一架兩架,即使十架二十架,也早被敵人打下。只禁衛軍和辮子軍無此常識,任憑我低空飛行,隨意轟炸,實屬僥幸之事。”這樣的所謂轟炸,根本談不上是空襲。十二磅的小炸彈,對於當年的皇宮裏的建築,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傷害。太監們的防範措施,其實是有效的。只要躲到房子裏,就傷不到,躲到床下面,就更保險了。當年的空軍,無論哪個國家的,都沒有這個本事空襲。而且,南苑航校的飛機,即使按當時的水準也是落後的,很多部位都是木制的。那時辮子軍和皇宮護軍手裏的步槍,有效射程都可以達到五百至八百米,不用說還有機槍,就是步槍對天排射,飛機連駕駛員也一並報銷了。

然而,這樣紙老虎式的轟炸由於炸到了皇宮,嚇壞了小皇帝和他的師傅們,所起到的作用非同尋常。航校的人回憶說,轟炸完了,皇宮內務府的主管世續馬上就跟航校臨時司令部通電話,說“請貴校飛機不要進城,我們皇帝是不願做了”。而另一個說法是,溥儀的師傅梁鼎芬“通過一個名叫含澤的日本人(可能是日使館的書記官),請求日本駐北京的公使林權助,致函段祺瑞的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停止轟炸”,有梁鼎芬的信函為證。而當時的報紙則稱,是王士珍電告,清室已經恐慌,要求不要再炸,已派代表前去接洽談判了。事實上,此時的廢帝已經完全沒有心情坐龍庭了。兩天後,連張勛都逃到了荷蘭使館,一場復辟好戲徹底落幕。

在北洋時期的內戰史上,連頗具規模的海軍起的作用都不大,頂多也就是敲敲邊鼓,起個擂鼓助威的作用,空軍就更談不上了,但唯獨此次例外。轟炸辮子軍,對其造成的傷害有限,但轟炸皇宮,卻對遺老遺少的威懾作用相當大。雖然說,沒有空軍參戰,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復辟方面早晚得失敗,但飛機一來,幾顆威力不大的小炸彈,的確加速了復辟的結束。從清末人們就說,滿人怕炸彈,此番炸彈從天上飛下來,動靜實在太嚇人了。此後,比較大規模的戰事,比如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與國民軍的戰爭,飛機都曾升空助戰,但是所起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對於久經戰陣的老兵來說,只要扔下來的炸彈所造成的傷亡不那麽厲害,頭一兩次害怕,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盡管他們依然不知道如何用步槍或者機槍打飛機,但飛機也對他們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直到1930年以後,世界上飛機有了很大的改進,空軍有了長足的進步,再傳到中國,空軍參戰才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