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天下之大變局(第2/2頁)

而其他人聽了,對崇禎皇帝的解釋,也算是可以接受。只有一些較真的人,則在心中暗暗地拿三大營來比較,感覺還是有點不信服。但是,皇帝都這麽說了,那就只能以皇帝金口玉言為準。

他們正在想著,卻聽崇禎皇帝又開口說道:“天下之大變局,為有史以來之最大。我大明的未來如何,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你們。朕覺得,你們是夠資格來壓軸,朕相信你們,一定不會讓朕失望的!”

他的這番話,就只有鄭芝龍一個人預見到了。也只有鄭芝龍一個人,能體會到皇上所說得天下之大變局,指得是什麽?

不過,其他人,卻都聽傻眼了。

天下之大變局,為有史以來之最大?這不是建虜要滅了,這天下不是要太平了麽?就算有西南沙普之亂,那也是無關痛癢的小事而已。皇上該不會是一時口誤,說錯了吧?

雖然是這麽個想法,可是,皇上英明神武,肯定不可能會說錯。而且皇上不是說了麽,大明的未來,還得靠登萊水師,那這個話是什麽意思?難道是要靠登萊水師來取勝,敵人是來自海上?

還真別說,不少人順著這個思路想著。特別是那些朝廷重臣,知道皇上對西夷的態度,再聯想到皇上之前所提過的一件件有關西夷的事情,頓時,他們大概就明白了,皇上為什麽要這樣說了。

不過,遠在北方京師的這些人,不管是百姓,還是朝廷重臣,都對西夷的威脅,了解得並不夠。因此,哪怕有人想到了,也有點不以為然。但是,皇上這麽定下了,也只能是這樣了。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很快,崇禎皇帝的這個預言,就開始逐步顯現。等到那個時候,他們一個個免不了贊嘆皇上的先見之明。

閱兵結束之後,皇極殿大朝議,換種通俗的說法,就是開年終總結大會。

崇禎十七年的國庫收入,因為銀行經過這些年的積累,已經開始盈利不少。不過最大頭,還是核實官紳優免限額和催繳欠賦。

有張溥這個“酷吏”主持這個事情,又經過常熟謀逆,罷免百官之案,文有南京吏部尚書孫傳庭和南京左都禦史楊廷麟支持,武有南京鎮守太監領軍隨時支援。可以說,張溥在南方諸省的辦差,是再也沒有受到多少困難。特別是連糖衣炮彈都沒用之後,就更是順利無比。

清理出來的稅田和催繳的欠賦,雖然沒有進入國庫,直接用於當地百姓,但是卻極大地解決了國庫的壓力,使得其他方面,都是進多出少,盈余自然也就多了。

玻璃廠的盈利,雖然還沒有成為國庫收入的大頭,卻已經初露崢嶸。可以預見,就算明年沒有成為國庫第一大收入,那後年就肯定能成為國庫第一大收入的。

談錢之後,就是文武之事。

武得方面,最主要的是對虜戰事,還有京營和京畿之地衛所的改制情況。從正規軍中淘汰下來的軍隊,改變為工程兵之後,修路鋪橋,用一句話概括,成就有限。

對此,崇禎皇帝並不在意。在這個年代,完全是靠人力修路,能有多快!再說了,連水泥都沒有研制出來,這地面被雨水一泡,估計又有得忙。

這個事情,崇禎皇帝心中記下,雖然不知道具體的水泥配方,但好歹看過不少歷史穿越小說。水泥這個東西,都會提過一嘴,大概是個什麽情況,他多少是有印象的,回頭交代宋應星去試驗便是,肯定能試驗出來的。畢竟這玩意,西夷早就有了,難度應該不會有多高。

文的方面,在過去的一年,也有不少的事情。

遼東以及朝鮮要新增設省,雖然建虜還沒全滅,可皇上已經有旨,要選拔出來,先派一部分過去。這個情況是大情況,必須要稟告進度的。

另外,就是農司的成就,也要給皇帝稟明清楚的。由農司牽頭的雜交水稻一事,還沒有多少進展。畢竟沒有塑料,沒有大棚,完全在自然環境下試驗,進度很慢。不過農司的其他事情,比如番薯、土豆、玉米等物的推廣,卻讓皇上感到比較滿意。

開物司這邊,就更是轟動全國了。皇上教導太子的那一課,隨著邸報已經傳遍全天下,由此引發的震撼,可想而知。

事實上,崇禎皇帝在暗地裏也有推波助瀾,他就希望,科技的種子能有發芽的。

……

一件件事情奏對完畢之後,崇禎皇帝便開口說道:“今年的情況不錯,朕就期待來年能更好。在眾卿即將過年之際,朕再宣布一件高興的事情。”

說完之後,他沖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點了下頭。

曹化淳一見,立刻躬身向皇帝行禮,而後上前,從禦案上小心地捧起一份聖旨,轉頭看向底下武將隊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