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這個蝴蝶效應對大明是好是壞?(第2/3頁)

相對宋應星來說,陳子龍那邊就多少收了一些。不過崇禎皇帝還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陳子龍的社會關系,遠比宋應星要復雜,人情往來自然就更多。只要不是過分的事情,崇禎皇帝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畢竟水至清則無魚,要想所有官員都跟海瑞一樣,這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回到宮內之後,崇禎皇帝才開始翻看各地災情奏章。

從四月開始,吳江一帶,就大旱不雨,而且蝗蟲還趁機雪上加霜。不過虧了崇禎皇帝定下的救災機制在,及時運入糧食,才沒有大範圍的餓死人的情況發生。

不過崇禎皇帝看到還有一疊奏章,全是有關災情預警的。在最上面有內閣的災情匯總。崇禎皇帝只是一看,臉色就有點嚴峻了。

京畿之地和南京附近,以及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也有大旱的跡象。這個範圍如此之廣。有點讓人心驚。如果未來不下雨的話,全部一起大旱,那問題就嚴重了。

就內閣在奏章上所寫,說如此大範圍的旱災,以前很少會有。各地多少都會有下雨情況的。欽天監那邊也給出了答復,覺得應該有省份的災情會得到緩解。

雖然他們都這麽認為,但是,崇禎皇帝可不敢大意。明末這段時間,那是有名的天災人禍不斷的時期。說應該不會,搞不好老天爺就偏偏會。

因此,崇禎皇帝寧可當這些省份在未來也會大旱。因此,就這事,他立刻在文華殿召開六部九卿議事。

如今,崇禎皇帝的威望真高,加上他能從蛛絲馬跡中推斷出事實的真相,因此,這些大明高級官員,哪個都不敢不重視皇帝的意見。

在崇禎皇帝的再次強調下,這些大明高級官員針對他擔心的這個災情問題,便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陛下,微臣以為,可讓地方都察院派禦史巡視各地災區。如此一來,禦史所巡查各地範圍有限,可集中精力整頓地方抗災能力!”

“陛下,微臣以為,當興修水利,做好蓄水抗旱事宜。”

“陛下,番薯作為主糧之外的補充,已經連續推廣了三年,特別是南方地區,如福建、廣東、浙江、湖南、江西等地,收獲甚大。可從中抽調部分糧食出來。”

“陛下,番薯、玉米等農作物,朝廷當三令五申,要求地方官府加以重視,在農田之外的地方種植,補充糧食之需。”

“……”

一條條建議,基本上都有一定的道理,崇禎皇帝聽得點點頭。

事實上,這些建議的背後,都是崇禎皇帝的心血。經過幾年的布局,如今算是有些收獲了。

會議結束之後,相關建議一共有十二條之多,整理之後立刻聖旨發出京師,責令各地執行。

崇禎皇帝不知道,他這麽認真對待的事情,其實一點都沒做錯。

在原本的歷史上,崇禎十四年的四月到八月期間,吳江一帶,大旱不雨,飛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價每石銀四兩,流丐滿道,多枕藉死。民間以糟糧腐渣為珍味,或食樹屑榆皮。各處設廠施粥,吃者日數千萬。

如此慘狀,可以說大明朝廷已經對地方根本無能為力了。大明百姓,在那個位面,是真得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完全是王朝末期景象。

還有,在原本的歷史上,從崇禎十四年的六月開始,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一帶,大旱,蝗蟲起。當時山東等省連歲告災,給事中左懋等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饑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李青山遂率領民眾起義,阻斷漕運,明廷大震。

不過如今,這崇禎十四年的災情,因為崇禎皇帝預防得當,不利影響都在往後延。至少吳江一帶,並沒有歷史上的慘狀發生。而各地大災省份,如今崇禎皇帝也非常重視,整理了十二條防災救災的措施出來。

在原本的歷史上,流賊未滅,這個時候,又已經烽火遍地。戰亂,更是對各地災情的雪上添霜。如果沒有人禍,根本就不會有如此大規模的災情發生。

就算再大的災情,只要官府和民間齊心協力來抗災救災,所謂的人定勝天,就能得到體現。

而崇禎皇帝如此,就是要做那人定勝天的事情。

不過在他的內心,他還是知道,自己在國內布局的種種措施,還是需要時間來積累功效。就比如說番薯的推廣,雖然能種出來,但品種的選擇,存儲,如何多產,怎麽樣才能豐收,就不是憑著徐光啟留下的經驗就能全部解決的。是需要時間去積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後才會大爆發。

至於土豆和玉米這些對環境要求更高的,徐光啟在世時又沒有專門去試驗再寫出經驗總結的,在推廣上就更難了。這個任務,雖然交給了陳玉龍去做。但大明疆域廣博,也還是要各地多種幾年後積累經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