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為百姓而戰(第2/3頁)

聽到這話,不但是太子,包括皇後在內的其他人,都有點驚呆了。

原來,這一次的出征,殲滅河套韃虜,圍剿了所有流賊的勝利,在皇上看來,其實也就這樣,他的目標,是要踏平遼東,覺得滅掉建虜,才值得去太廟祭拜?

這時候,他們忽然有一種感覺,就是覺得和皇上的雄心壯志,似乎不在一個層面上。

而附近的百姓聽了,他們更關注的是皇上的另外一句話:朕身為天子,為百姓而戰,本就是份內之事!

這個話,他們是第一次聽到,同樣非常吃驚。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這天下是皇帝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朱家的。皇帝出征,也是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可是,如今他們第一次聽到了這麽一個說法,而且還是皇上親口所說。

仔細想想,好像也是有道理。

皇上親自出征,消滅了河套韃虜,那麽陜西那邊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河套韃虜會入關打草谷,他們不用再遭兵災;圍剿了流賊,那麽中原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兵災,日子也能過得安寧。從這個角度來說,皇上不就是在為百姓而戰麽!

想到這個,這些百姓也激動了,他們低聲地互相傳遞這句話,再聯系皇上之前所說話的傳言,比如“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話,從而印證出一個結論,當今皇上,就是真正為民著想的皇帝!

於是,隨著崇禎皇帝這次出征歸來之後,他在京師的威望原本就高,如今更是又高了一個層次。如果有人在說皇帝的壞話,比如皇上鐵血無情,比如皇上殺了好多人,抄家了好多什麽之類的,就立刻會有京師百姓上去懟,甚至群起而攻之,不管這人是否身穿綾羅綢緞,不管這人是哪個府上,或者外地來的,都沒有例外。

對於這些,崇禎皇帝倒還不知道,他在回了皇宮之後,就立刻審閱奏章。這個苦逼的差事是皇帝權力的象征,也是他通盤掌握全國事情所必須要做的。

讓他擔心的是,果然是沒幾個好消息。其中最壞的消息,就是江南遭受洪水之災,淹沒了好多城鎮,主要是集中在長江沿岸。另外,廣東那邊,又遭了台風,很多房屋被刮到,百姓失蹤,更不用說台風來得時候,不少漁民來不及躲避,就再也沒有回來。

南澇北旱這句話,還真不是說說而已。

藩王主要集中在北方,這一次,通過壓榨藩王府的錢糧,還有事先調集了糧食去北方旱災區域,算是勉強能熬一熬的。可是,這南方的水澇,卻又如此嚴重,讓他不得不擔心南方的民情。

看他憂慮的樣子,首輔薛國觀便奏對安慰道:“陛下,南方水澇,其實年年都有發生,不管怎麽樣,南方那邊多吃的,不像北方這邊一樣,會發生後續連續的饑荒,擴大災害的影響。”

看到皇帝還是皺著眉頭,似乎一點都沒有因此而輕松一些,薛國觀便再次奏道:“事實上,這次的奏章上來之後,微臣查過這些年南方水澇的記錄,有幾年的情況比今年還糟,最終也都挺過來了!”

崇禎皇帝聽了,便向他要了有關資料,仔細地看了起來。

確實如薛國觀所言,往年有台風波及幾個省份,甚至引發暴雨,不止淹了長江下遊的情況發生。可是,崇禎皇帝卻沒什麽影響。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奏章,再仔細想想,他便發現,以前的時候,災情發生,都是事後再報,並且在文字說明上本著大事化小的寫法。讓看得人看了之後,就有了南方災情其實沒什麽的感覺。

他並不知道,今年的災情,比起以往,不但及時而且強烈要求朝廷賑災,給人感覺南方災情嚴重,和以往的做法不一樣,正是由崇禎皇帝自己的原因引起的。

他當場摘了南陽巡撫的烏紗帽,以及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話,都是迅速在全國各地傳開了。湖廣那邊,水陸四通八達,更是傳播快速。

那些地方上的官員聽到之後,那敢再有隱瞞災情,為了自己的烏紗帽,為了防止以為被皇帝查出來,同樣摘了自己的烏紗帽,他們寧可把事情往嚴重裏說,也不敢大事化小了。

當然了,至於災情如此重大的原因,他們都會歸結為天災太嚴重,而不會說明是自己預防不當。比如事先沒有加固房屋,比如沒有興修河道,鞏固堤壩等等。

南方的災情如此嚴重,崇禎皇帝身為後世人,當然也知道南方的台風、洪災會有多少。事實上,哪怕有後世的預警機制,每年的百姓損失,還是難以估計的。

南澇北旱,全都是要重視的。否則,遭災的百姓對於朝廷,就會少了一分向心力,嚴重的,就是又有流賊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