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朝堂之辯(第2/3頁)

而如今,則是已經反過來了。韃子軍隊的戰力更強。這一次,還是韃子分兵,盧象升那邊又吸引了一部分韃子軍力。可以說,看守大明百姓這邊的韃子,已經到了人數最少地時候,大概就是兩萬人馬;而秦兵突至,出其不意之下獲得了最可能打敗敵人地機會。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還能有另外的機會,能再次前去解救那麽多的百姓麽?

歷史上,不是沒有以弱勝強的戰例。但是,這種戰事少。打仗這事兒,更多的是以實力碾壓。除此之外,就只能行險,用計謀來彌補不足!

而要用計謀的話,首先要做到地,就是知己知彼!

知己還好說,知彼的話,對於大明如今的前線將領,就太難了!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突然心中一振。自己不就是有竊聽系統麽?如果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豈不是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了如指掌。如此一來,知己知彼地前提,不就達到了麽?

這麽一想,崇禎皇帝便再也坐不住了。二十來萬大明百姓,如果不去救他們的話,等待他們的命運可想而知!作為後世的人來說,一條人命都是要尊重的,更何況是這二十來萬條人命呢!

如今伍忠的等級太低,就只是靠他獲悉敵方情報,並沒有多大用處!不管是為了眼前這二十來萬的大明百姓,還是為了以後消滅滿清,收復遼東,崇禎皇帝覺得,非常有必要,把竊聽種子丟到韃子主將身上去!

前兩日一直在考慮的事情,就在這一刻,崇禎皇帝便有了決斷。不管如何,這一次,一定要去前線一趟。明目張膽地去不可行,不要說京師這邊的朝臣將領全都會攔住,就算去了前線,如果韃子知道自己這個皇帝到了,那也必將全力來攻,以大明目前軍隊的戰力,估計自己會成為宋徽宗、宋欽宗那兩個倒黴皇帝的,這絕不可行。

這也就是說,如今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偷偷前往前線,把竊聽種子丟給韃子主將,然後竊聽韃子主將的部署,尋找機會打敗韃子,救出百姓!

決心已下,崇禎皇帝便開始考慮如何偷偷跑出去而朝堂上卻不知道。這個事情,似乎必須要有人掩護才行。

在他考慮這事的時候,很快,洪承疇和孫傳庭聯名的加急奏章就到了京師。頓時,朝堂上一片嘩然,對此議論紛紛,各有看法。

總得來說,有幾種觀點,不過都互有針鋒相對。

第一種觀點,說洪承疇和孫傳庭優柔寡斷,當時情況,應該趁機沖進城去,消滅建虜,救出更多的百姓,這筆賬,洪承疇和孫傳庭都不會算,很顯然是沒有擔當,就害怕承擔了害死大明百姓的罪名。

還有和這個觀點差不多的是,說那二十來萬百姓要是被韃子掠去,不說路上會死多少,就是掠去遼東之後,為韃子耕種,壯大了韃子實力。與其這樣,還不如不用顧忌他們的死活,反而對大明有利。再者說了,如今要是死了,還能少受一些罪,死在大明國土上,至少也不算客死異鄉了!

甚至有人還提出,孫洪兩人要是把這些百姓都救下來,那戰後怎麽辦?朝廷又哪來地余力去養活他們?要是不管的話,一旦他們成為流賊,豈不是更為朝廷添亂。所以,這一仗,就應該不用顧忌他們,當時就攻進去。

對此,自然有人反駁,說韃子用大明百姓的血肉之軀堵住了官軍攻打的路線,明軍要進城,那得親手殺掉那些百姓,軍心可用乎?舍小保大,這場戰事下來,到底是否會如願,可知否?

還有,洪孫兩人的奏章中已有言明,建虜雖初戰告負,可實力尚存。且之前吃虧,也只是大意之下而已。更何況韃子原本就不以堅城為憑,更多的是擅於野戰,和大明軍隊短兵相接。就算孫洪兩人當時下令攻城,打進城去又如何?再次和韃子短兵相接,又是城內,沒有了騎兵突襲的優勢,誰輸誰贏都未可知!

朝堂上,激辯到激動之處,甚至還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說要是按照你們所說這些百姓會壯大建虜實力,那朝廷如今無力賑災,那是不是要把當地老百姓全部殺光,這樣就能避免他們成為流賊,壯大流賊的實力,避免為朝廷添亂?

“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

……

總得來說,這一次的辯論,禦史言官一般都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發言,基本上都贊成孫傳庭、洪承疇的退兵之舉。而一些務實的官員,還有武將方面,則對此保留不同意見,或輕或重,都有。

面對吵成一團的朝堂,崇禎皇帝給出的意見是,大明百姓要救,韃子要滅。

至於這麽高難度的事情,到底該怎麽做?崇禎皇帝就沒有了章程,似乎很是頭疼,當場做出決定的事情,只是下旨把韃子沒有底線的兇殘,立刻明告天下,告誡各地,要是不同心協力地防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旦城破,落到兇殘的韃子手中,就會當豬狗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