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2章 繞指柔(第2/3頁)

對有能力的人,他還是客氣的。更何況徐商還是徐晃的得力部下,他就算不給徐商面子,也要給徐晃幾分面子。

關羽拱拱手。“公明不在城中,司馬便是城中之主。某雖奉詔而來,卻非取代公明,更不是取代司馬,豈能坐主席。”說著,從懷中取出詔書,雙手遞給徐商。

看到詔書,徐商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接了,看了一遍,這才明白關羽的來意。心裏雖然有些不自在,臉上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既是奉詔,那將軍就更應該坐主席了。將軍若有什麽疑問,不妨直言,在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關羽撫著胡須,打量著徐商。徐商神情中的細微變化全落在他的眼中,徐商的心情,他也大致猜得到。在來的路上,杜夫人已經和他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不是在宛城遇到了盧夫人,杜夫人是打算送他到襄陽上任的。

“司馬,我的確有幾個問題,想請司馬解惑。”

“將軍請講。”

關羽也沒客氣,提了幾個問題。這不僅是他的疑問,也是天子和軍師處、軍情處的疑問。黃忠、徐晃都是穩重之人,這次這麽草率的進兵巴中,實在令人意外。究竟是一時輕敵,還是另有考慮,這一點必須搞清楚。天子不輕易幹涉前線將領的指揮,卻也不能放任自由,該了解的還得了解。

關羽的問題都與巴郡有關。首先是巴郡的形勢。徐晃在漢中作戰多年,對漢中的情況應該很了解,他對巴郡的情況了解多少?徐晃一直在前線,並負責斥候營,黃忠部收集的情報大多來自徐晃和他的部下。

關羽的話雖然問得客氣,可是有詔書在前,徐商不敢糊弄,老老實實地說道,徐晃這幾年一直在收集巴中的情報,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俘虜,二是來往於巴中的商人,但收獲都不大。俘虜提供的信息也比較混亂,真偽摻雜。商人則數量有限,提供的信息不夠全面。

總體來說,翻越大巴山的那條古道很復雜,復雜到沒有人能說清楚,互相矛盾的說法比比皆是。

就徐商了解的情況,他不覺得徐晃等人進入巴郡有多少把握。只不過他也沒把話說死,畢竟襄陽不是前線,徐晃也未必會將所有的事都告訴他。

然後,關羽又問到了襄陽的物資儲備,以及現有兵力。如果前線需要增援,能不能立刻出發?

徐商很驚訝。他覺得不可思議,黃忠等人是進攻巴郡,又不是進攻南鄭,唯一的麻煩就是路不太好走,根本不會遇到強敵,何須增援?就算是路不好,也攔不住這些在漢中作戰多年的將士,走山路,他們絲毫不遜色地那些蠻夷。

對關羽說的曹操,徐商很不以為然。曹操哪會用兵,他有什麽提得上嘴的戰績?也就欺負欺負宋建那樣的白癡罷了。至於不久之前的韓遂,根本就是意外,並非曹操的能力。

關羽聽了,也不知說什麽才好。他知道天子最大的擔心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巴郡的地形,二是曹操。對於前者,他很理解。對於後者,他雖不像徐商這樣輕敵,卻也沒覺得曹操有什麽可怕的。

曹操批注的兵法是不錯,但也僅僅是不錯而已。能注兵法的人多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名將。以曹操以往的戰績而言,他似乎還不足以對黃忠、徐晃等人形成威脅。

不過他還是接受了天子的安排。畢竟這麽多年來,天子的判斷一向是準確的,尤其是識人辨材。既然他這麽重視曹操,那曹操必然有過人之處,小心點總沒錯。

關羽和徐商商量,為防萬一,襄陽要立刻開始做好增援的準備。

徐商雖然堅信黃忠、徐晃等人不會敗,卻還是接受了關羽的命令。有備無患,備而不用沒關系,如果真要增援,卻不能及時出發,不僅有抗詔之罪,還可能連累徐晃。

關羽沒有住徐晃的主院,他住在關毅當年借居襄陽時的院子。這一點贏得了徐商的好感,也去除了徐商的擔心,兩人的配合還算默契。

各項工作井然有序的進行著,關羽將各項事務交給徐商處理,自己將大部分精力用來練兵。他從襄陽城現有的兵力中挑選了一些精銳,又持詔書,從南陽、南郡兩郡征發了一些郡兵,組建了一支千人規模,以步卒和弓弩兵為主的隊伍,進行強化訓練。

那天在城門口如願以償的摸到了青龍偃月刀的少女再次出現在關羽面前。她是陪她的兄長來應征的,她是南郡宜城人,她的兄長叫馬良,就是那天和她站在一起的年輕士子,今年剛剛二十出頭,畢業於南陽講武堂,是老祭酒尹端的得意門生。

關羽和馬良聊了聊,對馬良很滿意,便讓他在自己身邊負責文書、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