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2章 金幣(第2/2頁)

孫策很滿意。原本後宮最不安份的就是甄宓,隨著年齡漸長,再加上這一次袁權幫了她大忙,她的確有長進,知道凡事都將袁氏姊姊擺在前面,避免發生沖突。

袁權拍拍甄宓的手。“妹妹謙虛了。這一次,你可是最大的功臣。”

甄宓心中明白。這次甄氏牽頭,聯合中山、河間等地的冀北大族拿出庫存的黃金,助天子緩解黃金不足的窘境,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就算袁氏聯合中原世家跟進,甄氏的首倡之功也是掩蓋不住的。

宴會結束之後,孫策在甄家住了幾日。每天在甄宓的陪同下遊山玩水。兩日後,計相虞翻趕到中山,與冀北大族進行談判,擬定用合金幣調換他們手中黃金的條約。因為是自願,並不強求,談判的氣氛很輕松,所謂的分歧無非是能從中得到多少利益而已。

虞翻很擅長此道。接到詔書,在來的路上,他就已經考慮好了這些問題。負責海商會多年,他深知孫策管理工商的思路,不給一定的利益,是沒有人願意冒險的,他們要做的就是控制好這個利益,讓這些利益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動力,而不是威脅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經過反復磋商,虞翻最後籌集到了四十萬金,其中僅甄氏、張氏就提供了十萬金。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冀北商人的整體實力還是讓虞翻有些驚訝。不過也僅僅是驚訝而已,他這些年見過的錢太多了。

與孫策商議後,虞翻決定將此方案推行天下。冀北就能提供四十萬金,中原能提供多少?少了不能少,二百萬金肯定是有的。有了這些黃金,貨幣不足的困境可以得到極大的緩解,朝廷手中也有了錢,可以更加從容的部署大事。

虞翻隨即又提出一個建議:鑄造金幣,緩解銅錢的不足。

黃金雖然是貨幣,但黃金一般不參與普通交易,只有數額高達十幾萬、幾十萬的交易才會用黃金進行結算,民間大部分交易還是用五銖錢結算。五銖錢的不足比黃金不足更為嚴重。如今有了黃金,卻沒有得到銅錢,實際影響不大。

所以,虞翻提議鑄造能當千錢的金幣,將黃金引入小額交易。千錢以上的交易就可以用黃金結算,可以大大緩解對銅錢的依賴。此外,五銖錢是漢代錢制,新朝鼎立,也應該鑄造新錢,以合新朝氣象。

虞翻還拿出了一個樣品,一枚一兩重的圓形金幣,模樣和孫策前世見過的一元硬幣相當。正面是兩個莊重的“壹兩”隸書,背面是展翅欲飛的鳳鳥。做工很精致,也很規整。

黃金與五銖錢的兌換價官面上是一斤黃金對一萬錢,實際上早就到了一斤黃金兌換一萬七八,甚至兩萬錢的地步。五銖錢雖然有很強的保值功能,可是比起不腐不朽的黃金來說,還是略遜一籌,所以大富之家更願意保留黃金,導致黃金的價格一路攀升。

一兩金幣兌換一千錢,相當於一斤黃金兌換一萬六千錢,絕對良心價。可以想象,這批金幣一旦投放市場,很可能會引起哄搶,在短時間內就能流通,緩解銅錢不足的問題。

孫策將自己的擔心對虞翻說了。虞翻早有準備,第一批金幣將作為軍餉發放,一來讓利將士,二來將士人數多,軍餉本來就是用錢最多的地方之一。近三十萬將士,每個月的軍餉就要十億左右,即一百萬枚金幣,一年需要一千二百萬枚,折合七十五萬斤黃金。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將這些黃金逐步投入市場,以免引起物價的劇烈動蕩。

將士們拿到金幣也不一定立刻就用,他們會在手裏捂一段時間,逐步放出。虞翻估計,籌集來的這些黃金真正全部進入市場,估計要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有了這個緩沖,市場的波動會比較小,在可控範圍以內。一旦出現意外,也可以一道詔書下去,及時進行調整。

軍隊一直控制在天子手中,不像工商業主,調整起來更容易一些。

聽完虞翻的方案,孫策很滿意。不過他還是提醒虞翻,這只是從權之計,治標不治本。接下來幾年,要對金礦的尋找、開發技術進行更大的投入,爭取找到更多的黃金,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