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0章 欺軟怕硬(第2/2頁)

孫策派這個人回河東,是對河東勢在必得啊。

劉備提醒張郃、王淩,吳軍騎兵數量雖小,但裝備好,訓練精,戰鬥力不弱,毌丘興又是河東人,熟悉地形,通曉兵法,你們千萬不能大意。

張郃沒說什麽,王淩卻有些不以為然,私下裏對妹夫郭淮說,劉備被孫策打怕了,一點信心也沒有,四五倍的兵力還不敢正面迎戰,如何能戰勝孫策?毌丘興不過是河東一寒門匹夫,賈詡也就是一個玩弄陰謀的謀士,哪裏懂什麽兵法。先帝就是錯信了他們才戰敗的。

郭淮比較謹慎。他對王淩說,用兵以謹慎為先,張飛、張郃都是武藝精湛,又精通騎戰的將領,他們都對吳軍騎兵非常忌憚,可見中山王所言不虛。況且從吳軍的戰績來看,吳軍騎兵的確沒遇到什麽對手,倒是屢次以少勝多,不宜大意。

王淩瞅了郭淮兩眼。郭淮的父親郭蘊曾任雁門太守,熟悉邊事,郭淮又從小對軍事感興趣,這些年收集了不少吳國講武堂的戰紀,深入研究,對吳國戰史的了解遠在他之上。帶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為自己出謀劃策,時時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吳人的奸計。

“伯濟,那你說說吳軍究竟強在哪兒,能以一敵十嗎?”

“步卒不好說,騎兵卻有可能。”

“為什麽?”

“有篇文章,好像是閻行所作,專門分析了騎戰與步戰的不同。他說騎戰變化更快,更依賴於將領的能力和經驗。戰鬥的重心都圍繞雙方將領展開,如果能擊殺對方的將領,就能迅速擊垮對手,起到以寡敵眾的效果。”

王淩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卻故作不屑。“我以為有什麽呢,鳥無頭不飛,蛇無頭不走,三軍不可無帥,這麽簡單的道理誰不懂?”嘴上這麽說,轉身就穿上了金絲錦甲。這金絲錦甲是他花費巨資買來的,因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貼身,而且損壞了也沒人能修補,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裏,輕易不拿出來,連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錢,而是這玩意兒難買,有錢也未必能買到。

……

得知劉備率部來援,高順心中歡喜。他和蔣欽商量說,劉備放棄地利,趕來汾陰,自然是因為他有足夠的兵力,想以眾淩寡。如果都督出城,劉備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請都督暫時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戰,纏住劉備,再請都督出手。

蔣欽也有此意。進入河東之後,河東與中原迥異的地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劉備步步為營,據險而守,戰事必然僵持,短時間內很難結束。既然劉備主動離開了陣地,正是重創甚至擊殺他的好機會。從時間上來算,呂蒙此刻應該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劉備現在逃往並州,呂蒙也來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見後,高順隨即向魯肅匯報,請他暫時不要介入戰場,由他和蔣欽迎戰劉備,爭取拖住劉備,到時候再請魯肅出手,並提交了一份作戰方案。他不太習慣這些程序,請蔣欽幫忙,最後也是兩人聯名簽署。

魯肅收到消息,與辛毗商量之後,覺得可行,同意了高順的作戰方案,命將士們做好出擊的準備,尤其是騎兵,長途跋涉而來,人和戰馬的體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緊時間休整,恢復體力,迎接戰鬥。要麽不敗,要戰就打疼劉備,最好能幹掉他。

收到回復後,高順撤汾陰之圍,在城東南的董亭擺下陣勢,迎戰劉備。

劉備很謹慎,比高順預期的來得晚了兩天。他派出大量斥候,連續不斷的從安邑傳回消息,一旦發現魯肅出城,他就打算放棄救援,退守鳴條崗。得知魯肅一直沒有出城,他既有些慶幸,又有些沮喪,有一種被魯肅鄙視的感覺。

得知高順、蔣欽在董亭列陣,劉備決定好好打一場,三四倍的兵力,對手又是剛剛投降魯肅的高順,真正的吳軍只有兩三千人,如果這都不能取勝,他還有什麽堅持的必要,直接投降孫策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