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8章 納降(第2/2頁)

田豐謙虛了幾句,退在一旁。袁譚又指向沮授。“這位是廣平沮授沮公與,志向高遠,謀略過人。惜乎不得其主,清名為我所累,明珠蒙塵。”

沮授上前見禮,孫策還禮。“郭奉孝、荀文若常提起公與,許為勁敵。如今化敵為友,還望公與不棄,共謀大事。”

沮授躬身再拜。“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亡國之臣,不敢言智。蒙大王不戮,僥幸之至,僥幸之至。”

袁譚再介紹崔琰。“東武城崔琰崔季珪,大儒鄭康成弟子,文武雙全,質樸厚重,有古人遺風。他曾在中原遊歷數年,對大王新政了解頗深。”

孫策很驚訝。“季珪遊歷至何至?”

崔琰躬身行禮。“東至海,南至江,兗豫青徐,皆曾走馬。”他頓了頓,又道:“不過琰對大王之政,並非全無異議。”

孫策笑著點點頭。看來這些冀南人是有備而來啊。“無妨,理不辯不明嘛,有不同意見是好事。諸事草創,難免掛一漏萬,正需要諸位賢達暢所欲言。”他打量了崔琰片刻,又道:“冀州崔氏,榮歸清河矣。”

崔琰心中一動,隨即恢復了平靜,再拜,退了下去。袁譚接著介紹其他人,孫策一一寒喧。有郭嘉在側,他對冀州文武並不陌生,奉命接管鄴城的徐琨又提前送了文書來,裏面就有這些人的介紹,籍貫、職務、能力、風評,一一在內,眼下只是走個流程罷了。他唯一感到意外的是沒有看到司馬懿兄弟的名字,不過他也沒問。司馬懿是河內人,遲早要見的,區別只在於是敵是友罷了。

寒喧過後,孫策設宴,為袁譚接見。相關事宜,之前已經由徐琨宣布過了。袁譚為鄴侯,食邑三千戶,但他本人不能留在鄴城,必須遷到建業去。他的弟弟袁尚沒有爵位,也作為人質去建業。田豐擔任魏郡太守,協助徐琨,留守鄴城,沮授加入軍師處,參贊軍務,崔琰等人各有任命。

在劉備的進攻面前,魏國幾近亡國,沒什麽討價還價的資格,只能聽天由命。對孫策的安排,他們非常滿意,作為降臣,能有這樣的禮遇已經很不容易了。

唯一沒有著落的是郭圖。作為袁紹時代的老臣,郭嘉的族叔,他的輩份很高,資歷很老,能力也不能說沒有,但人品實在太差,又一把年紀,指望他改正也不太可能。孫策的意思是讓他回家養老,不過具體的事要郭嘉去說,他就毋須出面了。

宴會進行到中程,全柔傳來了消息,張飛、張郃得知關羽戰敗,盧奴投降,沒有再戰之意,放棄了常山,退守井陘關,眼下他們正在做攻城的準備,不日即將展開對井陘關的進攻。

隨軍報送來的,還有一份由孫權草擬的冀北方略。孫權功課做得很仔細,方略圖文並茂,連常山境內有哪些河流都一一標注在上面。雖然知道這應該是參考了常山國的郡國輿圖所作,而且有全柔的協助,但孫權在這麽短時間內能做到這個地步,孫策還是滿意的。

事實說明,如果孫權不好高騖遠,滿足於一郡,或者萬人之將,他還是一個很稱職的。

宴會之後,孫策便宣布將對冀州的水系進行整頓、疏浚,希望田豐、沮授等人獻計獻策,多提意見。冀州的水系存在不少問題,如果能進行合理規劃,能夠提升冀州的土地利用和內河航運的效率,交通方便了,工商業也會跟著受益。

借著這個機會,孫策讓甄儼介紹了一下初步規劃。雖然袁敏等人水利專家還沒有趕到冀州,甄儼卻已經開始了準備工作,以各郡國的輿圖為基礎,再加上實地考察,擬了一個粗略的方案。

田豐、沮授等人開始還以為孫策只是借機從冀州掠取錢糧——治河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以這個理由從冀州征收錢糧再合理不過,可是聽了甄儼的介紹,他們意識到孫策並非如此,他是真打算在冀州大興水工,多少有些驚訝。

田豐沒忍住,起身發問。“大王不趁勝取並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