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5章 鋒芒初露

張纮認為為個方案太冒險,而且完全沒必要。

兩軍作戰,防守一方據城而守,不僅需要的兵力少,而且幾乎沒有運輸消耗,將士們有堅城可倚,一切都和平時沒有太大的區別,士氣穩定。進攻方則不然,首先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進入敵境,輜重、糧草都要運輸,需要征發民夫,消耗大量的糧食。到了城下,還要打造攻城器械,挖工事圍城,冒著城頭的箭矢擂石進攻,付出重大的傷亡,最後還不未必能攻下城池。

由守轉為攻,需要付出的代價不是成倍,而是四五倍,甚至更多。

目前的計策是以守代攻,以八都督為核心,依托堅城,三線防守,盡量避免出擊,將消耗降到最低,然後將寶貴的機動兵力控制在手中,保留主動權。如果改為兩翼全面進攻,孫策首先面對的就是要征兵,至少增加十萬人,因此增加的消耗將非常驚人,一年就能將這幾年積累的成果消耗一空。

而且付出了代價,卻未必能得到期望的結果。

南陽和關中太近,消息傳遞很快,朝廷的細作也不少,大隊人馬調動很難瞞過所有人的眼睛。說是設局,很可能會弄假成真。朝廷了解到具體情況後,如果不出擊,孫策將騎虎難下,如果出擊,則孫策可調動的兵力有限,只能獨自面對天子。

實際上,在面對天子之前,孫策還要面對另一個問題:九都督中真正有指揮數萬大軍作戰經驗的人也就是周瑜、太史慈、黃忠,其他人都沒有類似的經歷,他們能不能完成任務,誰也不敢說,萬一出現一兩個失手——這幾乎是必然——孫策就不得不去主持大局,無法在南陽面對天子。

與其如此,不如穩紮穩打。三線作戰雖然壓力不小,可是只要不主動出擊,不盲目擴大戰事規模,還承受得起,孫策又年輕,耗得起,不差這幾年時間。在這幾年時間內,各都督可以輪番上陣,向外拓展,有孫策在背後撐腰,就算他們遇到一點麻煩也不至於全面崩潰。

孫策志在天下,目標不僅僅是大漢現有的疆域,將來還要征伐四夷,不能什麽事都親自親為,利用這個機會讓各都督實戰,培養能獨當一面的人才,為以後鋪路,無疑比讓他們倉促上陣更有價值。

雙方形勢如此,吳國初建,正處於實力迅速上升的階段,只要孫策自己不犯錯,朝廷才是應該著急的一方。何必為了幾年時間,將主動權拱手讓人?凡事過猶不及,改變既有戰略,看起來只是向前跨了一步,但這一步卻有可能是生與死、勝與負的區別。全面崩潰的可能性也許不大,可是弄巧成拙,離目標更遠卻是完全有可能的。

孫策覺得張纮的分析有道理,決定謹慎一些,暫時擱置這個計劃,先看看漢中的戰事進展再說。如果漢中戰事進展順利,甚至超過預期,那就讓周瑜先投入戰場,發起主動進攻,奪取益州,再依實際情況評估風險。他和袁譚、劉備多次交手,對他們的實力比較清楚,對曹操的實力卻沒什麽把握,謹慎一點也是應該的。如果黃忠、周瑜打得順利,也許不需要他全面出擊,天子就不得不出兵牽制了。

兩天後,一場大雨驟然而至,漢水猛漲,襄陽、樊城之間的浮橋被沖垮,洪水一直漫過襄陽城門。好在襄陽城內早有準備,各種草包、土袋一應俱全,看到雨勢兇猛的那一刻,奉徐晃之命留守的都尉徐商就請示孫策,做好了防洪的準備,及時塞住了幾個城門,避免了一場意外之災。

孫策對徐商刮目相看,一問才知道這是襄陽的秋汛,徐晃早就安排好了,每年都會安排演習。

……

房陵,堵水河畔。

黃忠站在河畔的一塊黃色巨石上,低著頭,看著清澈見底的河水,嘴角露出一絲淡淡的笑意。

徐晃說,最多三天,水勢一定就退,至少會退到這塊巨石以下。三天過去了,一切正如徐晃所言,曾經洶湧的河水已經恢復了平靜,這塊巨石如約露出了水面,只有上面的枯枝落葉能證明不久前被洪水淹沒的經歷。

黃忠駐紮宛數年,也曾一度統兵駐紮在順陽一帶,只是沒進過山,也沒想到山中的洪水來得這麽突然,這麽兇猛。如果不是徐晃安排妥當,這次出兵還沒接戰就要吃一個大虧。水火無情,如果輜重、糧草被水沖走,甚至將士有重大傷亡,他就只能到吳王面前自免謝罪了。

這次任務原本是周瑜的,調整防區後才落到他的手中,私下裏有人在說這是吳王照顧他,讓他有機會搶了周瑜的功勞。他無法分辯,只能盡力完成任務,不負吳王所托。

吳王為他配備了三員大將,如今徐晃已經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價值,黃忠很好奇徐庶會有什麽讓他覺得驚艷的地方。那個汝潁士子與吳王見了一面,隨後就在武關駐紮了六年,這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執行任務,表現如何,黃忠心裏很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