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4章 向錢看(第2/3頁)

孫策、龐統尿完,有士卒送來水,兩人凈了手,一起往回走。快回到大帳的時候,孫策放慢腳步,轉身看著龐統。“士元,你對虞仲翔的建議有看法?”

“不敢,只是不敢苟同而已。”

“說來聽聽。”

“將軍起自吳會,將來問鼎天下,吳會是帝鄉,成為陪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將軍志向高遠,開拓海外,在吳會設立基地也非常合理。帝鄉只有一個,而且必然在江東,做陪都名正言順。基地卻未必。在江東立國,我可以理解,建立出海基地,我也可以理解,但只在江東建立基地,我覺得格局未免太小。”

孫策明白了龐統的意思。他不是反對在江東立國,建立基地,他是反對虞翻的鄉土意識。虞翻的建議的確有私心,這一點毋庸置疑,也無可指責,但是作為長史,他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從全局考慮,這也是他的破綻所在,也就是龐統想說的意思:桶下面有個漏洞。

“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應該納入考慮範圍?”

“陪都的事且不說,就出海的基地而言,青州東部良港眾多,可以擇一地設基地。附近山林重多,取材很方便,船只建造、修補都很方便。在此建基地,北可往遼東,東可往樂浪,比陸路方便多了。朝鮮本是箕子故國,很早就臣服中原,只是後來中原漸亂才不受正朔,將軍若得天下,征服海外,朝鮮是好的磨刀石,豈能視而不見,卻把注意力全放在尚未可知的東南?”

孫策連連點頭。“士元,你說的很有道理。剛才為什麽不說?”

“這只是細節問題,查漏補闕而已,沒必要在眾人面前爭執,亂了主次。”

孫策看著眼前面色平靜從容的龐統,露出欣慰的笑容。雖說性格決定命運,但際遇也有很大的影響。龐統和周瑜的際遇正好相反,周瑜有壓力,略顯拘謹,龐統卻是春風得意,意氣風發。

“士元有氣量,甚好。”孫策贊道。“你考慮一下,準備一個詳實些的方案,到時候也像今天一樣討論益州方略一樣提交討論。今天的情形你也看到了,非議責難是免不了的,你要準備得充分一些。”

“喏。”龐統胸有成竹地應了一聲。

兩人走回大帳,諸葛亮和楊儀已經向周瑜解釋完了。周瑜眉頭微蹙,正在思考,但眉眼間的擔心已經不見了。見孫策進來,他點頭致意。孫策說道:“說完了?”

“他們對我說了一下,我大致了解了,只是覺得不太值,荊南、豫章就有黃金,永昌也有,何必出海?”

“永昌?”孫策一下子沒反應過來。“永昌在哪兒?”

諸葛亮說道:“益州南部一郡,其地出金,《論衡》裏有載。”隨即取過地圖,指出永昌郡的位置。

孫策有點尷尬。他也讀過《論衡》,卻沒有印象,由此看來,諸葛亮的記憶力沒有變態到過目不忘,但他抓重點的本事還是非常強的。他看了一下永昌郡的位置,有點遺憾,永昌在益州的西南端,離荊州太遠了。

“荊南、豫章的黃金要采,將來拿下益州,永昌的黃金也要采,但這並不妨礙出海找黃金啊,不找黃金也要出海的,有黃金,積極性更高,這本來也就是長期規劃,反正需要人去做,我覺得蔡德珪很合適,為什麽不讓他去?”

“需要那麽多黃金,全是為了鑄錢?”

“是啊。”

“我們會需要那麽多錢?伯符,錢多物少,物價會猛漲,比沒有錢還要嚴重。”

“放心吧,我們將來會需要很多錢,錢不夠的可能比錢多余的可能更大。”孫策笑道。周瑜畢竟是武將,對經濟不太關注,荊州的例子就擺在面前,他都沒有意識到發展趨勢有多驚人。

俗話說得好,因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農業社會的經濟總量受限於耕地面積和人口,總量有一個上限。從秦到漢,幾百年時間,經濟總量也就是翻了兩番而已。漢代最盛的時候,國家財政收入每年八十億,官員俸祿用去四十億,皇帝收到手的還有四十億,用一半,留一半,最後節余不到二十億,勉強能支持一場中等規模的戰事。荊州經過幾年的發展,經濟總量迅速增長,張纮現在已經有底氣說一年掏三十億支持周瑜打漢中沒什麽問題了,十年內再翻一番應該不成問題。

經濟總量上升,就需要更多的貨幣,但現在偏偏是錢緊的時候,不僅銅錢少,黃金也少,漢代曾經有大量的黃金,皇帝賞賜大臣動輒就是幾萬金,取個皇後也要二萬斤,可是到了後世,這些黃金都不見了,以至於有人懷疑這些金不是黃金,而是銅。

黃金當然是黃金,只是後來這些黃金都不見了,有人說是因為佛教流行,黃金都被用去塗佛像了,有人說漢代重儒術,儒家視死如生,很多黃金被陪葬了,也有人說魏晉之後天下大亂,黃金被藏起來了。理由很多,孫策也說不清是哪一種,但缺錢是事實。董卓主政的時候為了鑄錢曾經將長安豫章宮的銅像都拉來熔了,還是不夠,鑄出來的小錢沒人用,物價飛漲,經濟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