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〇章 對策(第2/3頁)

大同城北武定門城樓上,崔巖放眼看去,大地空曠,連個人影都沒有,不由怒氣沖沖地喝問:“不是說韃子殺來了麽?人呢?”

這時劉寵在一眾侍衛簇擁下上了城樓,等城頭值守的官兵說清楚狀況後,崔巖才知道韃靼騎兵隊伍只是在城外襲擾一番,隨即便向西往大同左衛方向去了。

崔巖勃然大怒:“劉總兵,你派出的斥候幹什麽去了?為何韃子會突然殺進關來,事前一點兒風聲都沒有?”

劉寵就跟受氣的小媳婦似的,上前囁嚅地回道:“崔大人息怒,以末將得知的情況,這批韃子是從敖包山那邊過來的,沿途有意隱蔽行蹤,直奔大同鎮而來,各處城塞的快馬未必有韃子騎兵快,所以才會出現韃子兵臨城下我們卻一無所知的情況。”

“嗯!?”崔巖不由皺眉。

雖然大明西北城塞修築得差不多了,但依山建造的外長城防線卻不是那麽完整,自成化年間開始大面積修築外長城開始,到目前為止只是一些地勢相對平坦的地方修築完畢,但那些崇山峻嶺因為運送建築材料困難都是修一陣停工一陣,如此就出現許多空擋。

誠然,大同鎮周邊城塞和堡壘數量不少,但要完全阻撓韃靼騎兵南下還是有些強人所難,歷史上一直要到萬歷年間三次大修後,明外長城才做到完全連成一線。

這也是為何年年韃靼人都會南下犯邊劫掠的主要原因,大明外長城只能保證重要關隘的安全,而無法提防韃靼人尋找到外長城的破綻而殺進來。

崔巖道:“沈尚書統率的出塞兵馬就沒起到任何作用?這批韃靼人算是從沈尚書的防區過來的吧?”

劉寵這下為難了,有些疑惑地道:“沈大人只是借道大同出兵,似乎朝廷並未給他安排具體的防區,就算是大同鎮出了什麽狀況,怕是也跟沈大人無關吧?為今之計,還是要趕緊想辦法把這路深入我邊塞腹地的韃靼騎兵趕走才是。”

劉寵並不說將韃靼騎兵殲滅,因為他知道明朝邊軍在面對人數上千的韃靼騎兵時,沒有一戰之力,以前只能被動地在城塞裏固守,眼睜睜看著韃子在劫掠結束後揚長而去。

如今沈溪雖然對火器進行了改良,情況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問題就在於佛郎機槍和佛郎機炮在守城時作用明顯,但在野戰中,這種舶來的熱兵器使用時限制太大,連沈溪也要以之配合牛車陣或者是盾牌陣、長槍陣等保護措施才能施展,機動性方面先天不足。

野戰中,就算是沈溪也只能組成一個個移動的方陣,只要韃靼人利用機動優勢遁開,明軍就拿對方無可奈何。

如此一來,訓練嚴重不足的大明邊軍只是把沈溪改良的火器用到守城上,讓韃靼人不敢接近城塞而已。

崔巖惱火地道:“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眼看本官有很大的機會升遷到京城任部堂,卻來這麽一出,若是那沈之厚不來,韃靼也不會挑我們大同鎮騷擾!”

劉寵再次道:“大人,現在還不能確定韃子騎兵的數量,還有他們在大同腹地的活動範圍……”

“閉嘴!”

崔巖惡狠狠地瞪了劉寵一眼。

像崔巖這樣喜歡媚上的文臣,秉承的都是無過便是功的理念,遇到敵軍的時候他只是想守住城塞,沒有派兵出城去跟韃靼人拼殺的打算,積極主動的戰略絕對不會出自他之口。

崔巖道:“一定要守住大同城以及外關各要塞,一處都不容有失!若是出了任何狀況,提腦袋來見!”

劉寵訝異地問道:“大人,那城外的韃子騎兵當如何?難道……就不管不問了?”

崔巖怒容滿面:“明知道打不過,還要出去送死不成?你們一個個都是豬腦子還是什麽?傳令大同鎮各處,這幾天不得派出任何兵馬出城,若有違者,軍法處置!”

……

……

得知韃靼人來犯的消息後,崔巖被嚇破膽。

不是他有多膽怯,而是大明自土木堡之變後統兵者的習慣,那就是遇敵先守城,這也算是一種既定戰略。

崔巖回到巡撫衙門,先不問韃靼人劫掠範圍,也不走流程向朝廷上奏,而是第一時間把情報傳給張苑,先讓自己投誠的大靠山及時知道這邊發生了什麽,至於是否跟朱厚照匯報,在崔巖看來那是張苑的事情,他只負責跟張苑對接便可。

可惜的是,這會兒張苑顧不上旁的,因為張苑也遇到了麻煩……宣府一線也遭遇大批韃靼兵馬襲擾。

而且宣府受到的襲擾更為嚴重,以張家口堡等邊陲城塞奏報的情況看,這次韃靼人在宣府周邊集結了差不多上萬兵馬,這讓張苑慌了神,就算行軍打仗的事情不是他負責,還是超乎尋常的關心,不過隨後他便發現督撫衙門基本不聽從他調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