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六章 我行我素(第2/3頁)

“小人定會妥善安排。”

師爺恭敬地道,“小人會努力嘗試拉攏沈大人身邊的人……就算沈大人軍令再嚴,還是有人偷跑出來,尤其那些中上層軍官,兜裏有錢,時常光顧城中花街柳巷,卑職可以賄賂這些人,從他們口中探知消息!”

“罷了,本官尚不需要這種手段,你只管派人盯著他的臨時行轅便可,再就是向外透露,本官染病在身,亟需靜養,從今日起不再見客。等沈之厚走了,本官再出面,派人接管城防。”崔巖說完,徑直往內堂而去。

……

……

崔巖怕了。

但凡了解沈溪品性的人,都知道這是個眼裏容不下沙子的主,這也是崔巖和楊武等人從開始就不敢真心投靠沈溪的根本原因所在。

官做到督撫這個份兒上,上升空間已經很窄了,需要顧慮的地方很多,沈溪明顯不想當權臣,如此也就不會結黨營私,很容易把他們這些有汙點的官員拿來當祭品。

還有就是戰爭結束後沈溪這樣的權臣是否還能得到皇帝的器重,存在巨大的疑問。兔死狗烹的例子太多,沒人願意把身家性命壓在一個職務經常變動的文官身上,反倒是得寵的宦官有著近水樓台的優勢,往往可以執掌權柄很久,因此投靠宦官更容易讓自己進入權力核心。

此時三邊總督衙門,有一人也對沈溪投以高度的關注……正是內閣首輔謝遷!

謝遷到延綏後,天天拉著王瓊詢問軍政事務,交換意見。

因為謝遷地位和資歷太高,王瓊不管怎樣都要賣他個面子,所以更多的時候都是謝遷在說,王瓊傾聽。

“……如果宣府那邊遲遲不下聖旨,出兵之事可能會延緩,之前朝廷制定的作戰方略中,延綏兵馬只是配合行動,不宜過早出兵……”

謝遷說來說去都在強調一點,就是沒有皇命一定不能草率用兵,就算沈溪發來調令,三邊兵馬也不能動。

本身沈溪作為兵部尚書,又是此次大戰的副帥,理論上可以調動一切兵馬,不過現在有三邊總制存在,也就是說,兵部很難越過督撫衙門調動三邊兵馬。

謝遷正是看到這一點,不斷給王瓊施壓,確保王瓊跟他站在一道。

王瓊畢竟不是鴿派,他跟沈溪一樣主戰,之前到京城拜會時,便為沈溪的見識折服,二人一致認為,達延部完成統一草原的大業前的這段時間是平息大明北部邊患的最好時機,如果拖延下去,等草原部族擰成一股繩,從此以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九邊之地都將不得安寧,會慢慢透支大明的生命力。

王瓊道:“若沈尚書那邊遭遇麻煩,諸如軍情傳達不通暢,亦或者陛下跟前有奸人阻撓導致聖旨遲遲不達,更有甚者沈尚書領兵出塞後孤立無援被韃靼兵馬合圍,又當如何?”

謝遷想了下,搖頭道:“不可能,旁人不了解沈之厚,難道老夫還勘不破他?沈之厚做事一向會為自己留下余地,怎麽都能安全脫身……退一步說,如果宣府那邊真有什麽麻煩,陛下被奸人阻斷信息,沈之厚也大可延遲出兵,從長計議嘛……”

王瓊苦笑一下,心想:“自打謝閣老來了榆林,我這個三邊總制就被架空了,如此一來真遇到什麽事情,豈不是我麾下兵馬都要聽從謝閣老指揮?不過等到要背負責任時,那就輪到我來扛了,誰叫我身在其位呢?”

王瓊心中滿是悲哀,胡思亂想良久,再看向謝遷時,發現首輔大人正在皺眉思考什麽事情,臉色陰晴不定,不由揣測謝遷還是割舍不下與沈溪的情感,不管怎麽說,沈溪是他的嫡孫女婿,又曾是指定的衣缽傳人,真要出了什麽事,謝遷還是會傷心難過。

……

……

張苑於五月初三收到沈溪上疏。

令他意外的是,沈溪對出兵日期進行了調整,比之前延後了兩日,但差別似乎不是很大。

張苑馬上叫來臧賢,準備按計劃行事。

臧賢依然很為難:“張公公,這奏疏上所列時日,距今也不是很長時間,您大可通過另外一些方式延滯陛下出兵,為何一定要篡改公文呢?此事若為陛下知曉,怕是您老不好收場吧!”

張苑怒道:“咱家做事,不用你來教,你只管找人來把奏疏日期改過,今晚我便準備呈遞到陛下跟前。”

臧賢心中叫苦不叠,卻只能依言處置,因為不是全篇幅修改,再加上張苑已找來沈溪以前的書函作參考,修改幾個簡單的字並不太難。

請來金石大家精心修撰後,臧賢又把奏疏交給張苑過目。張苑過目後非常滿意,連連點頭:“果真如咱家期望的那般,很好很好。”

臧賢提醒道:“張公公面聖後,一定不要在主要節點上說錯……”為求穩妥,臧賢特意教了張苑一番說辭,張苑牢記後便匆忙去見皇帝,抵達行宮才知道朱厚照這會兒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