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三章 分權領兵(第3/3頁)

這邊劉瑾剛剛跟張彩和孫聰商議妥當,便有下人進來傳報,說是楊一清和魏彬二人前來拜訪。

張彩臉上浮現遲疑之色,劉瑾知道他在顧慮什麽,手一揮:“尚質跟克明入內等候,讓咱家見過他二人,做一些交代。”

張彩和孫聰沒多言,依言進入後廳,這裏跟前廳只隔著一道門簾,如此二人能聽清楚劉瑾跟楊一清、魏彬的對話。

楊一清五十歲上下,之前被劉瑾借故調回京師,閑置不用,跟歷史上劉瑾誣陷楊一清冒領、浪費邊疆錢糧下獄,雙方結下深仇大恨有所不同。即便如此,楊一清也屬文官集團中堅力量,對於閹黨專權之事憤恨不已。

但因為這次楊一清以為是劉瑾舉薦自己領兵出征,所以就算是盡到禮數,也要先登門拜訪一下,畢竟他沒資格面見君王,兵馬出征有很多事需要安排好,只能先來聽聽劉瑾說些什麽。

“……應寧可說是朝中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大才,咱家早就有意登門拜訪,今日一見實在是三生有幸!”

劉瑾以前對楊一清不屑一顧,為了掌握九邊軍政大權,強行把礙眼的楊一清扳倒,如此才可安插人手取而代之。現在為了要利用好楊一清這顆棋子,卻不得不說一些違心的話,以求楊一清能站在他這邊。

魏彬本來就是劉瑾的人,再加上魏彬為內監,如今不得劉瑾器重,只能站在旁邊當個陪客。

楊一清雖已屆知命之年,但形容矍鑠,精神奕奕,向劉瑾行了一禮:“劉公公謬贊,在下不過是朝中一介閑人罷了。”

劉瑾笑道:“應寧可不是什麽閑人,朝廷之前未調用,只是因為沒有合適的官缺,本想讓應寧到南方任差,但又怕屈才,如今恰逢寧夏軍亂,安化王謀逆,咱家便跟陛下舉薦……在咱家看來,沒有誰比應寧更合適領兵平叛。”

在楊一清面前,劉瑾把什麽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攬。但楊一清不是笨人,他之前在朝處處碰壁,閹黨對他的態度可謂惡劣至極,而他也不止一次表示過要鏟除閹黨的決心,在劉瑾說舉薦他一事上始終存疑。

不過當著劉瑾的面,楊一清沒有出言質疑,顯得很恭敬。

魏彬問道:“劉公公,鄙人是給楊大人當監軍?”

劉瑾瞥了魏彬一眼。自打魏彬丟失三千營統領權,就讓劉瑾心生不滿,現在只是沒有合適的人選,否則監軍太監之職怎麽都落不到魏彬頭上。

“正是。”

劉瑾神色凝重,“寧夏平亂之戰,事關重大,陛下接連派出兩路人馬,除了楊大人這一路,還有宣大總督沈之厚一同出兵,所以首功要從兩路人馬中決出。”

話語間,劉瑾極力挑唆楊一清跟沈溪展開競爭。

魏彬非常識趣,主動幫腔:“是啊,沈尚書雖然以前建立不少功績,在朝聲望甚隆,但始終年輕氣盛,這次鄙人一定跟楊大人精誠合作,拿下這首功。”

說話間,魏彬看著楊一清,想激起楊一清的爭強好勝之心。

雖說楊一清對沈溪這樣的年輕人身居高位很不爽,但到底在西北履職多年,可說是從中下層官員慢慢升遷起來的,關於沈溪的能力和領兵風格,他很熟悉,心底由衷地佩服。

所以就算劉瑾和魏彬在旁挑唆,楊一清也沒有對沈溪生出太大的敵意,反而對擾亂朝綱欺上瞞下的劉瑾恨之入骨。

楊一清微微拱手行禮,權當領會劉瑾和魏彬的用意。

劉瑾道:“應寧,你此番往寧夏,不能從宣大和三邊抽調兵馬,只能從京城調派軍隊,回頭咱家就讓人把兵馬給你配備齊全,明日一早便出兵,至於糧草和輜重之事,咱家會幫你安排好。”

“多謝劉公公。”楊一清再次行禮。

劉瑾笑道:“應寧,你這是說得哪裏話?若是你在寧夏建功立業,咱家舉薦你也能跟著沾光,況且為朝廷效命本理所應當,何必那麽生分?此番京城調派人馬,大部分是地方駐京師部隊,都是以前兵部調京師換戍之用,能力參差不齊,具體如何得應寧你悉心調教。”

“是。”

楊一清一直客客氣氣,對劉瑾看似恭謹,但更多是在敷衍。

劉瑾看出楊一清似乎對自己沒多大感恩之心,好像不願投靠麾下,便沒有再多言,隨口囑咐幾句,便送楊一清出門。

在禮數上,劉瑾也算做到禮賢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