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同之世(第2/2頁)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

於唇邊默默的念著這十六個字,大明只是一個時代,華夏才是中華!

“陛下,史載周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七十一國先賢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方才有今日華夏之大一統,今時陛下意分封宗室,雖看似不能直接納殖民地為我大明所有,但卻可讓華夏再次開枝散葉於天下,雖是一時分封,可臣以為千年之後,諸國必定再次一統,屆時,天下方才必將為之大同。”

大同!

這正是華夏文明的追求,與其它文明奴役、屠殺土著不同,華夏文明的擴張是“教化”,是通過教化,變夷為夏。

“確實如此,先秦之時,天地蠻荒,天子分封天下,就是要以諸夏文化影響中原地區以外的僻遠部族,令其歸化為夏,變夷為夏,這正是我華夏使命所在,只可異自始皇帝起,歷朝歷代卻忘記我華夏之使命,坐守先秦教化之地,令我華夏頻頻毀於內耗,甚至數度為夷所乘毀以文明,如今,朕所行分封,所為、所圖者,非是朱家一已之天下,而是為了我華夏文明之天命,為天下大同,為化狄為夏,以諸宗為諸夏,教化天下,令天下大同!”

在這一瞬間,別說是其它人,甚至就連朱明忠自己,都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甚至他的胸膛中更是升湧出了一股熱血,甚至那熱血也隨之沸騰了起來。

“陛下,若,若此願能成……臣唯願為陛下驅使,以實現此天下大同之願!”

顧炎武同樣被“大同”這個大大的湯圓給驚呆了,在這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為什麽陛下會在於全國上下改文廟為聖殿,為何聖殿的主殿叫“大同殿”。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默默背誦著《禮記·禮運》,這一百個字,正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過去,對於朱明忠來說,他所做的不過只是為了讓虛化儒學,讓其成為哲學,成為神,然後讓人們敬而遠之,畢竟,古往今來國人從來都不是一個虔誠的民族,他們會拜佛祖、菩薩,也會拜天父、阿拉,至於山神、土地、河神、狐仙的,更是數不勝數,但無論拜什麽從來都談不上什麽虔誠。

正所謂“見佛就拜,禮多不怪”,絕大多數國人對宗教的心理,都是需要時拿來拜一拜,保命時更是恨不得把所知道的神佛都拜上一遍,至於虔誠……可以在佛前吃肉,道前念佛的人,虔誠和他們是貼不上邊的。

也正因為了解國人的這個恨不得和耶穌聊阿拉,和阿拉談談吃肉的性格,朱明忠才會大膽的“教化”,無非就是為了弱化他的影響。

但是現在,朱明忠卻發現,似乎沒有比“大同”更好的工具了。試想一下,我們來到非洲,不是為了奴役非洲人民,而是為了給他們帶去發達的文明,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為了讓他們從蒙昧中解救出來。是為了促進天下大同。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又一次重復著這一句話,朱明忠突然發現,“大同”似乎是無懈可擊的,歐洲人的傳教是為了奴役,是為了殖民,而我們諸夏到達世界各地是為了什麽?

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大同之世”,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發生一些“不愉快”,但……這是進步的代價,總有一些愚昧的保守的“封建勢力”在頑抗,他們仍然試圖用蒙昧落後而野蠻的思想去奴役同胞,而我們——諸夏卻給他們帶去了文明!讓他們沐浴在大同的光輝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