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工業革命(第2/3頁)

就像現在的江北一樣,已經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真正的工廠。盡管這些工廠和後市相比,更像是作坊。但畢竟這是工業的開始。

但是僅僅只有紡紗機還不行,畢竟,隨著揚州、江陰以及安慶等紗廠的建議,市場上的棉紗供應將會趨於飽和,如果不能夠消化驟然增加的棉紗,那麽勢必會出現工業革命中最為荒誕的一幕——搗毀機器。

另一個時空中,工業革命之初,曾發生過兩次類似的行為,開始是因為手工紡紗工人害怕機器奪走工作,後來則因為棉紗過剩導致的棉紗滯銷。珍妮機之所以成為象征,是因為它推動了一系列行業發明。僅僅只有紡紗機並不能解決問題,還需要發明一系列的紡織機械,建立紡織工廠,進而推動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一個連鎖反應。

而第一步要做的是制作飛梭織布機。飛梭織布機結構簡單,卻可以幾倍地提高織布效率,當然是朱明忠發展紡織工業的首選。同樣也是推進這個工業鏈的必須。

穿越前,雖說朱明忠並沒有接觸過紡織機械,但是作為一個工科生,對於紡織機械也有一定的了解,對飛梭的構造多少總了解一些。而有時候,這麽一點了解,就足夠把發明的時間提前數十年,畢竟,他不需要像歷史上飛梭的發明者一樣,用數年的時間,去獲得的那些靈感。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那些歷史上的發明家們已經把靈感告訴了他。

不過盡管了解飛棱的構造,他仍然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設計出了飛梭織布機,畢竟靈感歸靈感,設計歸設計。而為了研制出飛梭織布機,經略使衙署的後衙甚至多出了幾台老式的織布機,正是通過對老式織布機的研究,他才成功的發明了飛梭織布機。

其實飛梭織布機並不復雜,飛梭織布機的關鍵是安裝在滑槽裏帶有小輪的梭子,他在織機兩邊安裝了飛梭箱,通過一個木制長木板,也就是軌道相連,每一個梭盒內部有一根水平的金屬杆或是錠子,有一個皮帶傳感器或是皮結自行隨著錠子滑動,每一個皮結上系著一根松松的繩子,這些繩子又由一根棍子或是清棉棒連載織機中央,而織工正是通過這根棍子或是清棉棒掌控著一切,織工只需要一只手就能使皮結滑動,帶動梭子,而飛梭在軌道上自由穿梭,使得緯紗快速穿過經紗,這樣,即使再寬闊的布匹,也僅需要一個織工就可以完成。

只不過朱明忠所發明的並不僅僅只是飛梭,而是比其更為先進的水力織布機,相比於舊式的織布機,水力飛梭織布機不僅好用,而且效率非常高。

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他完全顛覆了這一個時空的紡織機械發展史,現在他所發明的這些紡織機械。遠遠比歷史上同類的紡織機械更為先進。

就像他所發明的珍妮紡紗機實際上更類似於經過不斷改進的螺機,既可以紡細紗,同樣也可以紡粗紗。至於這台織布機,它是飛梭織布機,但同樣也是水力織布機,它是以水力作為動力,而不像另一個時空中的飛梭織布機一樣,使用人力作為動力。

置身於紗廠新建的織布車間之中,看著十幾名正織布的女工,這些織布機發出“唧唧唧”的聲音,總會讓人想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木蘭詩。看著那被織出的寬幅的布匹,朱明忠的臉上帶著笑容,這種寬幅的布匹,正是推動工業革命的動力。

正是它的出現,增加了對棉紗的需求,然後帶動了珍妮機的發明,隨後因為水力使用限制,直接導致了蒸汽機等機械被發明出來,最終,所有的一切匯聚成了四個字“工業革命”。

現在,工業革命所具備的基本要素,已經基本在江北構成了一個基礎,剩下的只是時間,需要時間去醞釀一切。隨著棉紡織機器的發明、改進和使用,與此有關的工序也不斷革新和機械化。如凈棉機、梳棉機、整染機等,都先後發明和廣泛使用這樣,棉紡織工業整個系統都實現了機械化。

工業革命的過程是發明促進發明,各工業部門發生連鎖反應。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工作機到發動機,互相促進、互相推動,最後形成一個機器生產的完整體系。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中葉起到19世紀中葉止,大致用了一百年的時間。

“現在清江紡織廠,一共雇傭工人1240名,可以說,除了兵工廠、船廠之外,它已經是整個江北最大的工場,而隨著織布分廠的建成,到時候,紡織廠的工人數量將會超過2000人……”

作為紡織廠的總辦,李鳳勤畢業於清河書院,與其他的許多同學不同,早在過朱之喻主持書院之前,他就已經專心於實學,只不過沒有名師教導,而在朱之喻主持書院之後,多次得到其稱贊,在修建清河的土城時,作為基層主管之後他更是在那裏充分發揮了他的組織水平,甚至出任紡織廠總辦也是得益於在那裏的表現,清河城墻的築建,確實讓朱明忠發掘了一批當地的人才,而李鳳勤正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