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用心良苦

陳明翔之所以要在蘇杭兩地收購繅絲廠和絲織廠,目的可不是單純為了賺錢,也是想要保護當地的桑農、蠶農和一部分絲織業。

對日本來說,絲織業是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占據的分量相當重,對華夏淪陷區的壓迫和搜刮自然更重。

首先,華中蠶絲株式會社對江浙地區的一百二十九個蠶種場實施了接管控制,傾銷日本蠶種,但日本提供的,都是已經淘汰的品種,蠶農為此損失極大,產量不斷的下降。

其次,華中蠶絲株式會社,對淪陷區的蠶繭實施統制,抗戰以前,每擔一百斤的蠶繭,收購價格是法幣四百元,可日本人眼下給出的收購價,只有八十元法幣,砍掉百分之八十。

就這樣,支付的收購款只有三分之一是現金,其余的開具期票,等蠶繭繅成生絲銷售之後再兌現。

蘇洲和杭洲的繅絲廠、絲織廠大量破產,蠶農和桑農大量破產,華夏的絲織業受到致命的摧殘。

陳明翔知道自己沒有能力來改變這一切,但他認為自己可以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方面是收購破產的工廠,給那些掌握技術的工人一口飯吃,另外就是貸款給桑農和蠶農,恢復原材料生產的能力。

抗戰之前蘇洲有電動紡織機兩千三百台,手工紡織機三千台,可眼下登記的卻只有電動紡織機五百台,手工紡織機一千台,不是因為戰爭遭到破壞,就是停止了生產。

陳明翔的繅絲廠和紡織廠,占據蘇洲現有登記的三分之一機械數量,這一點也惹得華中蠶絲株式會社眼紅,不斷告他的黑狀。

想要抵擋來自日本財閥的巨大壓力,需要有日本軍方強力撐腰才行,因此,他不但要給這些手握重權的日本軍官送紅包,還得拿出一部分收益作為分紅,以此來得到清鄉委員會的庇護。

他的工廠不繳納任何費用,就是水電、材料費以及人工,這叫做成本費用,其余的全都是利潤。

每匹絲綢五千塊法幣的銷售價格,砍掉六成作為絲織廠和繅絲廠的費用,按照純利潤兩千塊法幣計算,一月生產兩千匹,那就是四百萬法幣。

陳明翔之前答應給李仕群和晴氣中佐四成分紅,而銷售是掌握在他手裏的,做賬的時候,最多做到兩百萬法幣。

四成分紅就是八十萬法幣,再給憲兵隊二十萬法幣的經費,等於賬面上一半的利潤沒了,這些貪婪無恥的家夥們應該會感到滿意。

“難怪在我們大日本帝國憲兵系統混得這麽好,陳君做事果然大氣,這個酬勞我很滿意。”重藤憲文笑著說道。

二十萬法幣,他能夠落下十五萬法幣裝到自己腰包裏,其余的分給憲兵和憲佐們當做補貼。眼下實施清鄉的地盤很小,日本憲兵的數量才八十人,加上憲佐也就是兩百多人,五萬塊足夠了。

“這只是明面上給憲兵隊的,我單獨給大佐閣下每月十萬塊法幣作為關系費,幫助我維護工廠的正常運轉,華中蠶絲株式會社經常找我的麻煩,有些事情還需要閣下出面解決。”

“另外呢,蘇洲和滬市的電話經常打不通,電話線容易受到遊擊隊的破壞,我需要大佐批給我一部電台,放在我的辦事處,方便和滬市進行聯系。”陳明翔說道。

“沒問題,這是小事情,陳君是大日本帝國陸軍憲兵的人,華中蠶絲株式會社敢找你的麻煩,我自然會協調的,電台可以給你,但報務員你自己負責安排。”重藤憲文想了想說道。

這筆私下交易就算是達成了,有憲兵隊的偏袒,狗屁華中蠶絲株式會社只能躲得遠遠的,日本人也是害怕憲兵的。

接下來,陳明翔又花了幾天時間,在蘇洲城區逛了逛,買了一座帶院子的花園洋房作為辦事處,之前也是蘇洲名門大族的住宅,這裏交通便利靠著商業區,面積很大環境優美,有著江南園林風格的布局。

辦事處暫時沒有掛牌,因為不論是和清鄉委員會的交易,還是絲織品買賣,都屬於他自己的產業,不能掛華通貿易公司的牌子,需要注冊一家新的公司,辦事處人員從滬市招募後再派過來。

現在還得借著重藤憲文的手對付來自日本商人的打壓,等蘇杭兩地的人際網絡關系捋順了,在日方找到更好的靠山,陳明翔打算讓行動科殺掉這個重藤憲文。

當然,為了當地老百姓的安全,只能暗中下手,還得制造意外死亡的假象,否則,瘋了一樣的日本憲兵,絕對敢實施大規模的報復。

“我現在有清鄉委員會和日本憲兵的庇護,你們盡管給我放開手腳去做,在周邊地區選擇一批桑農蠶農,簽訂蠶繭的回收協議,提供給他們生活和生產資金,在貨款裏面扣除。”

“給我搞兩個自家用的蠶種場,不要用日本人提供的蠶種,那是些沒人要的垃圾玩意,產量小質量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