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1章 夷夏(1)(第2/2頁)

郭戎聽著,微微笑著。

漢家文武,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

文臣裏有天下大同派,自然而然,會有‘唯中國派’。

其核心人物之一,就是那位剛剛升任執政的衛尉卿韓文以及江都大儒程思。

其核心論述就是——中國尚且有餓殍待救,尚且有幼童孤寡不足溫飽,尚且有偏遠鄉郡,困苦貧寒之縣,衣衫襤褸之人,不救中國之急,而救夷狄者,是君子乎?

其實就是從過去的守舊派思想脈絡發展而來,主張的是管好自家事,莫理別家苦。

夷狄、生番的死活與中國無關。

托‘我注詩書’的風潮越演越烈的福,近些年來,漢家文壇在思想層面,已經上演了無數次孔子打孔子,孟子打孟子的戲碼。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已經不算新聞了。

文人們腦補、發明孔孟周公之語,互相攻擊,也不稀奇了。

就如那位衛尉卿韓文,一上台沒幾天就寫了篇文章,刊載在官方出版的《長安月報》上,文章裏他引用了一句孔子的話說:子曰,自古中國不與夷狄利。

搞得所有人到處翻書去找這一句話的出處,結果沒有一個人找到,但執政的信譽,卻又讓人難以懷疑,於是大家都以為這位累世簪纓的執政是從某本古書殘篇上發現的這失傳的孔子語錄,便紛紛上門請教。

結果,這位衛尉卿自己公開告訴一個前來詢問的文人:此吾撰之也!

好吧……

你贏了!

郭戎自也知道王彥卿提起韓文的意圖,無非就是拉攏、結交這一套老把戲。

不過,他不打算站隊。

朝堂上的事情,郭戎不想摻和,也不敢摻和。

所以,一直以來他身邊只要有人敢代表外人來影響他的判斷,都是不死既殘。

當然了,出於善意,若是有可能,郭戎不介意助攻一下韓文。

於是,他輕聲道:“衛尉高論,吾早有耳聞!貴中國之說,更是至理名言,使衛尉有教,仆願興之!”

王彥卿聞之,拱手道:“君候高義,下官必轉告韓公!”

郭戎點點頭,沒有再說話。

而是看向眼前,那延綿不絕的軍營,以及這些軍營中的烏恒義從們。

都護府是在五月中得到的丞相命令,不過兩個月,整個漠南草原數千裏之地,十八部一鎮的精英,就全數如期抵達南池塞。

哪怕是遠在白山黑水之間的鮮虞義從,也是準時趕到。

這說明了什麽?郭戎再明白不過了——若是十余年前,烏恒人能做到這一點,恐怕就不是匈奴南下打草谷,而是烏恒一統草原,然後反過來成為中國夢魘。

但在如今,已經可以在兩個月內,動員數萬精銳甲騎的烏恒諸部,不過是丞相養的一條看門犬。

漢家上下也無人擔心這些人叛亂為禍,因為,哪怕漠南皆反,長安也只消派一員將軍,統領一萬大軍就可以全數殺光。

火槍與火炮部隊的建設,令漢家精銳擁有了碾壓一切敵人的優勢!

真正擁有了傲視所有,君臨天下的霸氣。

只是……

看著眼前延綿不絕的帳篷與其中出沒的騎士。

郭戎還是有些不滿與擔憂:“四夷英雄漸多……終非好事呀!”

十年前,這漠南烏恒各部加起來,也未必能湊出兩百個符合鷹揚旅標準的騎兵。

但十年後的今天,隨著烏恒各部逐漸從遊牧轉為定居,生活水平和營養開始跟上。

過去胡人粗矮、膻腥的形象,漸漸一去不復返。

烏恒各部的新生代裏,身高七尺三寸甚至更高者比比皆是。

而這些人的受教育率和紀律性,也不斷提高。

各部貴族,都有長安留學的經歷——哪怕很多人其實進不了太學、武苑,但在鈔能力幫助下,一些私人學府和太學教授私下開的學苑,卻是暢通無阻。

所以很多部族的年輕一代,都已經和長安的將門子弟沒有太大差距。

隨著他們成長起來,開始進入漢軍,漸漸的和隴右、關中、代北、河西的大漢將門集團形成競爭關系。

郭戎毫不懷疑,隨著時間推移,十數年後,漠南草原上的烏恒諸部,會有形成一個大漢帝國內部的新將門集團的可能性。

一個漠南烏恒各部,不過數十萬丁口,就已經具備了威脅漢家將門地位的潛力。

若貢禹那幫人的理想實現了,這天下數萬萬的夷狄胡人都成為了諸夏一員。

那可如何是好?

心中想到這裏,郭戎對貢禹的惡感就不免又多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