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1章 疏勒會戰(6)(第2/3頁)

李陵眼見於此,那裏還不知道,若他令這些部族出戰,恐怕在戰場上,那位蚩尤將軍的將旗一出,這些家夥馬上就要潰逃一空。

開什麽玩笑?

凡人豈能對神明出手?

不怕褻瀆、侮辱神明,而遭致神罰?

當然,即使沒有這些事情,其實李陵也不打算派出他的本部與任何一個匈奴部族的騎兵的。

他自家事自家明白。

他這個攝政王,能統禦西域,彈壓內外。

所依憑的,除了威名與先賢憚的遺命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手下的騎兵。

而現在,除了屯於私渠比鞮海的那兩萬騎外,他現在手下的這兩萬騎,便是他彈壓西域,鎮壓諸國的最大依憑。

每少一個,他在西域的統治難度就要增加一些。

而要啃下六千精銳漢騎,即使不算其他因素,即使漢家主帥犯錯,他麾下的那兩萬騎兵不死傷過半,是休想達到目的的。

李陵可不願因為小事而破壞大局。

而他的大局是什麽?

自是鳩占鵲巢,取孿鞮氏而代之,然後南面而稱王,執乾坤而宰社稷。

接著,進則可以與漢議和,得天子之冊封,如萁子之於宗周一般,得享國運數百年,而青史有名,退則可以西征蠻荒,立社稷於萬裏之外。

至不濟也能在長安有一個宅子,得漢安樂侯之封。

如今,李陵親眼見到西域各國的混亂,更加堅定了保兵避戰之想。

因為他發現,比起匈奴人,西域諸國對漢軍的畏懼與恐懼,更甚幾分!

若他派出麾下精銳,與漢軍交戰,一旦有所挫折,恐怕這些家夥立刻就能倒戈!

即使不倒戈,到時候在亂軍之中,他們也難免崩潰。

屆時,這些仆從軍非但不能成為匈奴的助力,反而會變成累贅。

與其受其拖累,反倒不如在一開始,就留有後手。

以匈奴精銳為督戰隊,讓各國仆從軍去消耗漢軍的精力與馬力。

然後再擇機而動。

使自身處於一個進可攻,退可走的有利局面。

至於諸國仆從軍?

死道友不死貧道,才是正理!

只是,這疏勒一戰,終究還是做過一場。

好在,李陵手裏,還是有牌可以打。

現在的情況是,他麾下本部及別部的匈奴騎兵,他不肯出動,也不願出動。

那是他的本錢,統治西域,彈壓各國及內部的依憑。

而西域各國的仆從軍們,又畏懼漢軍,催促他們上陣或許可以。

但叫他們去死磕漢軍,恐怕不現實。

唯有剛剛征服的大宛降軍們,軍心可用!

這些大宛人,剛剛經歷國亡城破的打擊。

無論是上層貴族,還是下層的士兵們,都想著在新主人面前好好表現,爭取認同,爭得一個比較好的位置——畢竟,就算當狗,也是分等級的。

最受寵愛的狗,是有肉吃,甚至能得到主人的寵愛。

而最下等的狗,則只能吃其他狗的殘羹。

兼之,大宛人身在匈奴大軍之中,見著軍容鼎盛,信心滿滿。

於是,不斷的向李陵請戰。

李陵自是從善如流,恩威並施,將這些大宛降軍哄的士氣高漲,恨不得為主人先驅。

而這些大宛降兵,數量足有七千。

而且,在李陵看來,他們列陣而出,還真頗有些漢家材官精銳的味道。

若以其為中堅,用西域各國兵馬為輔,依靠著人數的優勢,還真有可能在這疏勒境內,紅河之畔,狠狠的咬下漢軍的一塊肉。

想到這裏,李陵就忍不住有了些信心。

他看著前方預設的戰場,道:“紅河之畔,地方三百裏之眾,地勢平坦,一覽無遺,無伏兵之可能……”

“而漢將之書,又允諾將列堂堂之陣,以堂堂之師,按周禮而動……”

“此誠最優之地,決勝之所!”

這也是他敢來此的緣故。

若是其他戰場,他還真不敢在這樣的情況與軍心下,與漢軍交鋒。

早已經率著軍隊,丟下疏勒、大宛,在漢軍抵達前,遁回天山以南,依托地利,將頭縮起來,兩耳不聞窗外事。

沒辦法,漢騎精銳,侵略如火,又在當世名將統帥之下。

他這十萬大軍,若暴露於疏勒的平原下,漢軍只消穿插、調動、側翼迂回,簡簡單單的就能將他這十萬大軍一點一滴的敲碎。

而現在,至少,他還能有優勢。

十萬大軍,再怎麽不堪,在數量上也是碾壓漢軍的量級。

哪怕再不堪,以車輪戰輪番上陣,也足可將漢軍的馬力與精力消耗殆盡,從而將其逼退。

甚至可能占到許多便宜!

……

然而,李陵的信心與好心情,在這天下午,喪失殆盡。

因為,漢軍來了。

午時剛過,遠方地平線上,陣陣煙塵,在天際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