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鷹揚懼(1)(第2/3頁)

李廣利說完,擡起頭,看著天子。

而他身後的群臣,則是紛紛點頭,贊同不已。

哪怕是素來與張越交好的上官桀等人,也暗自對此表示贊同和支持。

因李廣利所言,確實是實話!

國家培養一個官員,實在是太辛苦了!

而大家爬到這個位置,更是孰為不易。

今日,張子重能因為區區小事,而罷兩位太守一郡尉,以天子節縛之。

明日,那張子重若登臨宰執之位,禮樂征伐隨心所欲,那麽他豈不是可以輕易的罷黜這滿朝文武?一言不合就逐放列侯、三公、九卿?

屁股決定腦袋,沒有人願意看到一個擁有那樣權力的超級權臣出現。

所以,要在其剛剛露出苗頭的時候,就狠狠鎮壓,一次打疼,叫他不敢再犯!

天子卻只是微微笑著,看著李廣利。

這讓李廣利的膽子頓時就大了起來,他繼續道:“此外,張鷹揚表奏欲引漢戶律,而將輝渠、渾邪、谷羌、渠羌等十余種編戶齊民,為漢庶民……”

“此議雖看似甚好,然則……”

“豈不聞,諺曰:夷狄譬如禽獸,得其惡言不足怒,得其善言不足喜?”

“彼輩不修文教,其俗自古無禮議,其性自古無忠貞,其人自古反復無常,與中國諸夏之貴胄,相去遠矣,如貿然編戶齊民,以為中國,臣恐亂彼輩陰亂諸夏之序,壞綱常之禮!”

天子聽著,呵呵一笑,終於道:“可朕聽說,河西諸藩,繁衍三十余年,與中國交,其俗其性,漸漸中國……”

“若那谷羌、渠羌,已是建屋定居,耕作為生,其以兵主為尊,四季祭祀……”

“輝渠,為朕鷹犬,鞭笞匈奴,征討不臣,素來忠心耿耿!”

“便是渾邪,亦多有去其舊俗,以中國禮而為之者!”

李廣利聽著,微微一楞,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因天子所言,是事實!

而事實最難反駁!

畢竟,諸夏從來不是一個會用血統來決定人的命運與未來的民族。

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比起血統,中國文明更相信文化與教育。

文化決定了民族的性格,而教育決定民族的未來。

三王五帝以降,比起兵戈征服,先王與先民更重視教化的力量。

哪怕是如今的漢室,歧視四夷,也只是因為他們的習俗、文化實在太落後,太黑暗了。

但若是有文化、有制度,有禮儀的異族,那麽漢室也鄭重對待,平等交往。

如漢室稱巴克特裏亞為大夏,後來又稱羅馬為大秦。

故而,一時間殿中有些冷寂。

終於,大鴻臚王也起身拜道:“臣也聞: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今鷹揚欲並輝渠、渾邪等部為漢,其後若西域諸國,乃至於羌氐之人,亦請為漢,陛下何以決斷?”

“臣聞匈奴以收繼之昏,父子同廬而居,羌氐更為不堪,竟用饒妻之制!”

“若其陋俗醜習,傳入中國,臣恐天下綱常混亂,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如此天下亡矣!”說著,王也就長身頓首:“古人雲:防微杜漸,則兇妖消滅,未雨綢繆,則邦國穩固……其望陛下明察之!”

群臣紛紛出列,頓首拜道:“其望陛下明察之!”

天子見著,微笑了起來。

事到如今,他豈能不知,群臣的意思與態度?

正所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他們的目的,已然昭然若揭了。

不過,這與天子的想法與盤算,差不多吻合在一起。

所以,天子微微的轉動了一下自己禦座上的龍頭,然後扶著禦座起身,道:“卿等所言,朕已知之!”

“只是……”他拿起在禦案上擺著的那份奏疏,道:“朕還是覺得張子重所言,更有道理一些……”

“先王之治法也,為子孫法,故聖人之用政,不謀一時,而謀萬世,於是堯以孝,舜以德,而禹以功……”他輕聲道:“朕安能遺亂於子孫?此朕之所不為也!”

“至於夷狄之俗?”這位陛下笑了起來:“朕不是天天聽諸位博士先生言:德之至,則無不可教者,故有君子之居,則鄉鄰為親……”

“往諸部遣博士先生,以教其民,以化其風,三五年之中,不就可以有所功成了嗎?”

群臣聽著,楞了。

因為他們不知道,天子為什麽在這個問題上忽然發力?

今天的重點,難道不是鷹楊將軍私罷兩太守一郡尉,有違朝廷制度,有悖國家法度嗎?

怎麽就給天子繞到夷狄的問題上了?

但這個問題也很重要!

因為,每一個人都知道,其實河西諸藩編戶不編戶,問題不大,要頭疼的也該是大鴻臚,與其他人沒有太大幹系。

真正的問題在於——這個事情,一旦叫那張子重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