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10章 全民大練兵(1)(第2/3頁)

僅僅是這些知識,就足夠讓一個家族,沉澱下來,成長為將門世家了。

“真乃真知灼見啊……”常遠等人也感嘆道:“張侍中真乃豪傑也!”

對那位侍中官的敬仰和敬畏,由之更深了一些。

能將如此奧秘和知識,慷慨傳授,這不是豪傑,誰敢稱豪傑?

……

一股旋風,悄然在新豐各級政權之中刮了起來。

“聽說了嗎?張侍中要練兵,正在全縣遴選有志於武事之吏呢?”許多官吏,一有空閑,就聚集在一起,交頭接耳的議論著。

不拘是新豐本地官吏,公考士子和太學生們,也都是蠢蠢欲動,躍躍欲試。

沒辦法,在北方,哪怕是士大夫們,評論一個人的時候,也多半是以此人的武勛作為主要參考條件的。

武臣和武將的地位,在漢室遠遠高於文官。

旁的不說,一個上過戰場,立過軍功的官員的晉升速度,是高於一般的文官的。

帝國高層,三公九卿兩千石勛臣,有超過七成,是有著軍隊履歷的。

這還是如今,若是四十多年前,當時,要拜為丞相,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丞相必起於列侯。

非列侯不得為相!

而漢家列侯群體,刨除掉外戚、宗室,其他人在當時幾乎全部是軍功貴族!

便是外戚,也要參軍,擁有功勛,才能角逐丞相大位。

太宗時,章武侯竇廣國,就因為沒有在軍中服役的經歷,而與丞相寶座失之交臂!

當今天子的兩位外戚丞相魏其候竇嬰和武安侯田蚡,也都有著軍隊履歷甚至是武勛!

竇嬰在吳楚七國之亂時,曾領兵平叛,而田蚡則曾為武郎,跟隨大軍南下。

也就是平津獻候公孫弘後,漢家才有了文臣為相的例子。

所以,民間有諺語說: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以武一切。

簡單的說就是:軍中自有顏如玉,軍中自有黃金屋。

馬上取功名,然後光宗耀祖,是多數人相信的出人頭地的途徑。

事實上也是如此。

文官想要爬上去,沒有個幾代人的積累和沉澱,千難萬難。

武將就不一樣了,遇到戰爭,就能批發制造一大批的列侯、關內侯、封君。

衛霍就不說了,李廣利打贏大宛戰爭,就一次性制造了十幾位列侯、關內侯,兩千石上百人,千石官吏千余人!

所以,只要有可能,人人都會削尖了腦袋,去抱名將的大腿!

新豐的張子重,是不是大腿呢?

現在,還沒有人能確定。

但,最起碼,這位侍中官的理論水平和得寵程度,毋庸置疑。

所以,至不濟,也是一個馬服君。

只要不是倒黴,遇到白起那樣的戰神,富貴和軍功,都是唾手可得!

再說了……

馬服君再弱,也比貳師將軍李廣利強啊!

在很多人眼裏,李廣利也就是‘都尉之姿’,靠著乃姊的遺澤和當今天子的愛幸,僥幸成功。

打個大宛都要打兩次,勞師遠征,耗費無數。

長安城裏,許多人都私底下說:“使陛下用我為將,亦能伐而勝之!”

所以,新豐上下,頓時都陷入了狂熱的氣氛中。

只要稍微有點上進心的人,都在思考和琢磨著,如何轉為武職。

要不是縣尉胡建,早已經讓上下都知道了,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法官,否則此刻,胡建的家門,已經被上門說情和攀交情的人踏破了。

不過很快,縣衙發出來的公文,就像一盆冷水,澆在許多人頭上。

因為,這封公文裏,詳細講明白了,新豐的郡兵曲,選拔軍官的要求和條件。

首先,身高不得低於七尺五寸,體重不得少於兩百七十斤,至少得能開五石弓。

就這一條刷掉了四成以上的野心家。

然後,就是文化水平,必須通過縣衙的考試。

這倒是沒什麽,在新豐這半年,便是從前大字不識的胥吏,如今也被磨礪的精通文法,可以與人談論典故了——沒辦法,新豐通過公考錄取和太學選派,匯集了上千精英。

這些人的知識水平和經義水準,自然是遠遠高於水準線的。

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然是人人都不得不去學習了,不然就根本接不上話,進不了圈子。

在這樣的氛圍中,只要稍微聰明一點,機靈一些,就能學到知識。

新豐各級官府,也有意的鼓勵和支持,願意學習的人去學習。

但……

那個射術要求,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所有軍官,都必須能在五十步上十中五,隊率、屯長,更是必須能在百步距離上十中六!

這條要求一出,無數人倒吸一口涼氣。

弓禮,是士大夫的基本禮儀。

不會射箭,不懂弓矢的士大夫,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