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8章 君前對奏(2)(第2/3頁)

張越俯首在地,拜道:“臣聞之,政教文質者,所以雲救也,當時則用,過則舍之,有易則易之,故守一而不變者,未睹治之至也!故臣當持砥礪之心,奮勇而前,為漢制法,宣陛下之義,明臣子之節……”

天子聽著,臉色終於露出了笑容來,道:“卿請繼續……”

張越一聽,就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對的。他方才所說的這一段話,其實通俗的來講,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臣覺得,大漢應該高舉改革、革新的旗幟,繼續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如此則天命永在,國運長存。

“臣前時曾奏《王命論》以獻陛下,臣以為天命在漢,此早定之事,漢之興乃順承天意民心,陛下聖君臨位,和陰陽,布聖德,嘉於四海,澤被蒼生,天下糜不承德,若能秉政持善,則漢祚萬萬世……”這個時候,張越自然毫不客氣的將從前埋下的伏筆挖了出來,那篇《王命論》就是為今天準備的!

聽到這裏,天子坐直了身體,鄭重的道:“愛卿請為朕詳論,何以國祚萬萬世之法……”

於他而言,當年信了董仲舒的邪,扶持了公羊學派,本以為這個濃眉大眼的家夥該不會包藏什麽壞心思。

哪成想……

真是悔不當初!

更讓他無奈的是,公羊學派上台後,和法家搞起了儒皮法骨事業,而且搞得有聲有色。

令他有些無從下嘴。

更要命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公羊思想漸漸興盛和制霸天下。

搞到現在,連他也不敢說可以輕松的鏟除這個學派的影響了。

投鼠忌器之下,也就只能嘗試著和公羊學派溝通,希望他們別給自己添亂了。

好在,如今,在對匈奴戰爭的情況下,公羊學派勉強還能壓制住他們內心蠢蠢欲動的那些緩則想法。

還能繼續團結在他的旗幟下,驅逐匈奴,建立一個新世界,開創一個新時代。

但問題是——匈奴滅亡以後呢?

所以,他迫切的需要找到一個新的思想,一個新的理論來支撐漢室王朝。

張越見著,連忙再拜。

公羊思想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了。

再不變革,或者說妥協。

公羊學派的學者,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西漢王朝在滅亡的前夜,剛好攀升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極盛時期!

按照漢書記載‘百姓訾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

強盛到什麽地步呢?

在哀平年間,西漢王朝最後統計全國土地、戶口的數據顯示當時,全天下共有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有戶千兩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人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後世的章太炎認為西漢末年‘家給人足,天下艾安。’

霓虹的漢史研究者內藤湖南甚至認為西漢晚年,民政正常進行,人民安居樂業。

但就在這樣強盛的王朝鼎盛之時,西漢王朝卻轟然倒塌。

王莽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篡取了西漢王朝的果實。

而且,除了少數人和匈奴人反對,連劉氏宗室都閉上了嘴巴,接受了這個現實。

以至於王夫之嘆道:莽之篡如是其速者,合天下以奉篡!

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在一個封建王朝已經天下無敵,內無大的內患,至於外憂?

連匈奴人都已經跪下喊爸爸了。

舉世之中,漢家拔劍四顧心茫然,只想高唱一首無敵是多麽寂寞。

然而,西漢王朝,還是迅速的,忽然的,立刻滅亡。

甚至沒有流血就實現了政權更替。

王莽篡漢,天下一片歡騰,當時的士大夫和天下人甚至都覺得——俺們終於有救了!

在向前推一點,當王莽宣布自己拒絕接受漢天子賜給他的新野封地時,總計有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當時的王太後,一定要王莽接受這個恩賜,不然他們就去北闕絕食抗議!

為什麽會這樣呢?

從前張越不知道,但現在他很清楚。

因為……

公羊學派從來就不相信有什麽千年不變的制度和萬世不易的王朝。

董仲舒老早就說了——從變從義,一以奉人!

更可怕的是,公羊學派的學者,充滿了激情和對他們理想的追求。

為了心裏的理想和夢中的追求,他們可以舍棄一切,包括他們的生命。

而他們理想,最重要的一條叫做‘致太平!’

看清楚了,是致太平!

連小康和溫飽,也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他們要求的是一個老有所依,幼有所養,人民安居樂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世界。

他們追求是一個人民道德修養和水平都極高,幾乎比肩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

特別是年輕人和少壯派們,熱血沸騰,難以自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