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08章 惱羞成怒(第2/3頁)

更讓人恐懼的是——鄭全的墳塋,不敢起冢,只好由其子為其立碑做計,其墓碑銘曰:不忠之臣、故太子家令鄭某之墓。

連名諱也不敢署,極有可能,等鄭全之子這一代後,連他的名字也要消散在世界。

不會有人記得他,哪怕是他的直系子孫後代。

他唯一能顯示存在的地方,就是史官筆下記錄的那一筆:延和元年夏太子家令鄭全有罪自殺。

而這就是春秋之誅!

不是刑罰,但卻懸在所有士大夫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谷梁學派雖然不是公羊學派,但終究也是春秋學派。

《春秋》是他們共同的源頭。

而史書之上,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是故,現在他們的內心真是糾結、矛盾、慚愧、羞愧等種種情緒糅雜在一起。

對於自身的羞愧和本身‘不忠’事實的恥辱,令他們心如刀割,而鄭全、李循等人死後的淒慘模樣和悲慘經歷,則刺痛著他們。

並將他們的內心的恥辱、憤怒、恐懼和恐怖,糅合到一起。

最終變成了力量,變成了仇恨!

“都怪你!”不止一個人壓低了聲音,用著血紅的雙眼,惡狠狠的看著那個站在殿中,被太子親切的扶起來的侍中官身上。

在他們看來,自己有可能落入‘不忠’的深淵,甚至將蒙春秋之誅。

都是這個侍中官帶來的。

要不是他多管閑事,郁夷的事情就不會揭露於世人之前,大家也不用受‘不忠’之恥,蒙春秋之誅!

不過就是餓死、吊死幾個泥腿子嘛?

你犯的著如此趕盡殺絕?不留情面?

在這些人看來,即使退一萬步,縱然郁夷的事情釀成大禍,變成民變,他們也完全可以從容調集軍隊進剿,整個岐山原加起來也就十幾二十萬人口,哪怕全反,也不過是大軍一擊之事。

而若是如此,所有的證據都將泯滅於戰火之中。

更緊要的是,所有的罪責,都和他們無關了。

因為,到那個時候,承擔罪責的就是太子了!

如此想著,眼前的這個年輕的侍中官,就成為了很多人的仇敵。

必先除之而後快,甚至不惜代價也要除掉的死敵!

甚至還有人認為,只要除掉這個人,自己的罪責就可以解脫了。

雖然這種邏輯看上去很怪,很難自圓其說。

但,現在他們就是這樣想的。

……

張越擡起頭來,看著自己面前的這個太子。

張越記得一個多月前,他在博望苑見到劉據的時候,這位漢太子還是一個看上去有些微胖,笑起來有些富態的中年男人。

但現在,他卻明顯的消瘦了。

眼角也出現了明顯的皺紋和黑眼圈。

看來坊間的傳聞沒有誇大,這位大漢太子在郁夷救災,確實是日以繼夜,甚至身先士卒。

據說為了救災和幫助郁夷以及岐山原一帶的受災百姓,這位太子殿下連博望苑的存糧也全部調光了。

他甚至將自己的妃嬪們的用度也都減少了一半,將錢拿來給災民買種子、架水車。

正是在這位太子的親自督促和監督下,郁夷和周圍地區的旱災得到了極大緩解。

許多受災嚴重的地區,被免除了今年和明年的所有徭役賦稅。

聽說還有兩百多個在旱災中失去了雙親的孤兒被他接到了上林苑,安置在博望苑附近的官社裏。

災情在他介入後,迅速被削減。

只是……

張越心裏面有不少疑問。

旱災看上去是過去了,汧水兩岸也架起了大量水車,日夜不停的汲水灌溉農田。

但已經造成的損失卻是不可挽回了。

現在補種粟米也完全來不及。

那麽今年冬天,郁夷百姓和周圍重災區的農民怎麽辦?

等吃完了救災糧,他們怎麽辦?

更重要的是——根據常識,大災後必有大疫,旱災雖然不像水災,會出現大規模的傳染病,可也不得不防民眾感染鼠疫的風險。

只是這種問題,張越現在也不好問,只好有機會私底下向劉據提出來。

心裏面想著這些事情,張越就被劉據領著,走到一側:“張侍中,孤要向侍中與諸公介紹一下……”

他指著一個坐在左側,一直在低著頭的官吏面前,道:“此郁夷令王君!”

“此番郁夷旱災,孤幸先得張侍中之諫,得曉災情,又幸得遇王縣令,施政得體,盡心竭力,保民安生,不然後果不堪設想!”劉據感慨的說著。

那官吏聞言立刻出列,對著劉據和張越拜道:“微臣不敢當家上繆贊,不過盡忠職守,以報家上與陛下!”

張越看著這個官吏,他大約三十來歲,長著一張國字臉,身高大約七尺,體型不是很健壯,看上去似乎是齊人?因為他的冠帽有著明顯齊魯地區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