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5章 朱棣挖墻腳(第2/2頁)

“商業!”於謙沒有被朱棣的威風嚇得,反而從容不迫,說出了他的看法。

就倆字顯然不能滿足朱棣的好奇心,你們師徒不能都這麽坑人,必須說清楚,商業的差別在哪裏?

於謙笑容可掬,做出任何選擇,都會有收益和損失。

秦始皇為後世選擇了一條大一統的道路……為了維護大一統,就必然要求書同文、車同軌……而且正因為大一統的存在,每隔兩三百年,就會發生席卷天下的農民起義,從而改朝換代,重新開始一個輪回。

“陛下,百姓常說亂離人不如太平犬,應付亂局的最好辦法就是多種植糧食,有了吃的,才有一切。”

朱棣頻頻點頭,“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重農抑商,才有了輕徭薄賦,才有均田……於謙,你莫非要說你師父是錯的?”

於謙笑道:“當然不是,草民只想說,正因為要維護大一統,所有歷朝歷代,才選擇了比較簡單的經濟模式,也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

朱棣真的大吃一驚,他從來沒有這麽想過。

但是於謙點破了問題所在,讓朱棣的思路一下子就打開了……身為天子,最知道管理一個龐大國家的困難。

要想輕松駕馭,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天下變得一模一樣起來,這樣用一把尺子,就能衡量整個天下,實在是太方便了……這就是歷代共同推行重農抑商的原因所在。

原來不是君王和臣子集體腦殘,而是有足夠理由的。

那海外的蠻夷跟中原有什麽不同嗎?

他們沒有秦始皇那樣的雄主,也不具備大一統的條件。

部落勢力,貴族諸侯,他們分割地方,擁有龐大的權力,而且即便改朝換代,也不會對他們有多大的沖擊。

在這種地方勢力主導,且十分穩定的情況下,就會孕育出相對復雜的商業模式,分工也就會變得更加精細。

有人種田,有人放牧,有人經商,有人做工……倒不是說中原沒有這些,而是說主導中原的主流,永遠都是小農經濟。

蠻夷的分工程度高,所以才會有商人不遠萬裏,跑到中原來購買商品,進行販賣獲利……朱棣仔細想了想,的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於謙的見解且不說對與錯,至少能成為一家之言。

可接下來朱棣困惑了。

“你想說什麽?莫非要大明學蠻夷?放著好好的大一統不要了?要準許地方世家做大,還要分封諸侯?”

朱棣真是氣壞了,這不是胡來嗎?柳淳這個徒弟也不靠譜啊!

“陛下,草民可沒有這麽說!”於謙委屈道:“草民是說,應該想辦法建立起更加復雜高效的經濟模式。改變兩千年的小農經濟,這正是我師父的主張啊!”

朱棣依舊沒有被說服,他追問道:“說明白點,你到底主張什麽?”

於謙笑了,其實他的主張非常簡單,這是於謙在觀察鐵路修建的時候,總結出來的。幾乎沒有一個工程,能像兩京的鐵路一樣,得到各地大多數百姓的支持。

而且修建一條龐大的鐵路,可不是家庭小作坊能解決的,在鐵路沿線,工廠,礦場,作坊,商行……如雨後春筍,遍地發芽。

再把事情說得明白一點,唯有進入工業時代,才能徹底改變經濟模式,不然原本的模式已經是農業條件下,大一統王朝的最優選擇,還折騰幹什麽?

朱棣跟於謙一問一答,不斷探討著,漸漸的,兩個人都忘了時間,一直談到了日頭偏西,朱棣才猛然驚醒,竟然談了這麽久!

連午飯都忘了。

他再看於謙,眼神完全變了,變得柔和,甚至還有那麽一點慈祥。

柳淳的確培養了一個好學生。

皇後說他是未來的宰輔之才,可是在朱棣看來,現在的於謙就已經比許多朝臣還厲害!尤其關鍵,他還這麽年輕,等他長大了,真是不得了啊!

“於謙,回答了你師父的提問,你多半能順利畢業。今後有什麽打算沒有?”

於謙遲疑道:“陛下,草民還不能說解答了師父的疑問。我還打算去海外,去真正考察,弄清楚我的猜想是不是對的,這樣才算善始善終!”

“不對!”朱棣大笑,“你的想法歸結起來,就是修建鐵路十分重要,朕也是這麽看的,還要多此一舉幹什麽?”

“於謙,你很不凡啊!朕有意幫你做個媒,你說吧,看上了誰家的姑娘,不管是誰,朕都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