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平叛之後(第2/2頁)

可以說這是他們幾十年血雨腥風之中,磨礪出來的經驗,是無數鮮血換來的。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對明教也數次出手,雖然重創明教,但始終沒有剿滅,反而讓明教變得更加狡詐,難纏。

而且世人皆知明教的頭領是彭和尚,可是沈青卻招認,如今的大龍頭姓周,是周子旺的後人!

朱棣咬了咬牙,過去老朱把精力都放在了彭家身上,卻沒有料到明教暗中已經換了首領。

周子旺原來是彭和尚的大弟子,他死在了元軍手裏。周家的後人認為反元起義是他們開始的。

朱元璋之流都是晚輩後生,而且又是明教的小輩,他們竊據江山,做皇帝,當宰相,不亦樂乎。

身為周子旺的後人,卻什麽都沒有撈到,是不可忍孰不可忍!

朱棣不屑冷笑道:“說的再好聽,無非是為了權勢二字罷了,他們明著爭不過父皇,藏在耗子窟窿裏,想要跟朕鬥,那也是癡心妄想!”

朱棣道:“現在情況如何,山東方面,剿殺還順利?”

柳淳立刻道:“啟奏陛下,根據最新的戰報,整個運河沿線,已經悉數光復,明教只剩下一些村寨在負隅頑抗。”

朱棣沉吟道:“需不要需要增派人馬?”

柳淳忙搖頭道:“陛下,臣已經下令,讓地方官吏從周邊村鎮請來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這些頑抗的村子,做說服工作,鼓勵他們主動投降……臣的意思,明教的上層大可以屠殺,而他普通的百姓還是要盡力爭取。”

面對柳淳的平叛辦法,朱棣朗聲大笑,十分滿意,“很好,愛惜民力,一定要愛惜民力。普通百姓多蒙昧,朝廷要給他們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既然如此……朕就坐等平叛成功了!”

……

明教舉事,動靜驚人,最初從京城開始,接著運河沿線,裹挾數萬人造反……按照元末的經驗,起義的隊伍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後徹底失去控制,甚至改朝換代,都有可能。

可這幫明教的上層顯然做錯了美夢,打錯了算盤。

別的不說,作為漕運的重鎮,兗州就是他們越不過的一道雄關。

尤其是曲阜,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當年朝廷發配了孔家,將曲阜土地分給百姓。

在這一次明教反叛之中,曲阜組織起一萬兩千名民兵,他們攜帶著最簡單的工具,背著糧食,馳援兗州府城,保住了城池不說還向南北發展,保護運河。

在這些義民的努力之下,山東的明教並沒有跟兩淮連成一片。

聲勢銳減,等朝廷官軍一到,大股的明教兵馬悉數不戰自潰,剩下少數的釘子,只能等著被一根根拔出。

經過了這麽多年的變法,雖然大明朝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毛病還很多,但是國力的增長,效率的提高,戰力增強,都是明擺著的事情。

再想靠著類似明教這種方式,扯旗造反,只是徒增笑料而已!

只不過等山東平定之後,留給朱棣的卻是一個大爛攤子。

“啟奏陛下,目前隨著明教造反的亂民,大約被俘虜了十五萬之多,其余遭到裹挾影響的百姓,也有二三十萬。兵部認為這些人之中,有不少包藏禍心之輩,甚至還有些明教的高層。如果想斬草除根,就必須將這些人殺死,或者遷移流放!”

趙勉躬身道:“臣的建議是把他們流放爪哇,永遠不準返回大明!”

朱棣略微沉吟,平叛不難,難的是善後。

幾十萬人,他是絕對不舍得殺的。而爪哇島又是一個寶地,加之距離足夠遠,發配過去,這幫人就算想搗亂,也是萬萬不能了。

當然是一件好事。

但問題是發配了這麽多人,山東勢必空虛……孔家的那一次,發配的人數就超過十萬,之前靖難之役,雙方在山東征調民夫,山東又損失了不少人。

再加上這次明教之亂,齊魯大地,還真是多災多難啊!

趙勉見朱棣遲疑,忙道:“陛下愛民之心,臣等皆知。可當下務必快刀斬亂麻,臣唯恐耽擱了時日,死灰復燃啊!”

朱棣沒有回答,他凝視著應天的方向,就在昨天,漢王朱高煦送來了一封得意洋洋的信件,他告訴朱棣,自己完成了一項開天辟地的大發明,從此整個天下都會為之改變。

“本事如何不知道,倒是學會了他師父說大話的毛病!”朱棣暗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