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比朱棣還有錢(第2/3頁)

可根據古樸的陳奏,三年來,光是一個開中法,郁新就斂財不下數百萬!

“柳淳,你可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朱棣發問了,作為精於斂財之道的柳淳,完全是一點就透,早就想通了,“陛下,開中法是先帝時候確立的,初衷當然是好的,而且就算現在看來,也是不錯的辦法。”

“荒唐,出了這麽大的漏洞,你還敢說開中法是良法?”朱棣瞪圓了眼睛,吹著胡子,大怒叱問。

柳淳笑道:“陛下稍安勿躁,臣以為開中法的設計是好的,但執行起來,有幾個問題沒有考慮清楚,因此造成了斂財的漏洞。郁新也就是靠著這些漏洞發財的。”

朱元璋設計開中法的時候,是利用食鹽作為吸引,讓商人向九邊輸送糧食,保證邊防需要。然後商人用糧食換取鹽引之後,再去鹽場支取食鹽,拿到指定區域出售。

如果一切正常,這個辦法絕對是利國利民的。

可問題在於洪武朝的後期,九邊軍戶就大量的逃亡,人口減少,使得九邊實際需要的糧食,大大下降。

而且另一邊,由於大明戶口增加,食鹽的需求也提上來了,原來的鹽引數量不夠老百姓吃的。

如果你是掌管財稅的戶部會怎麽辦呢?

四個字:虛開鹽引!

商人輸送很少的糧食,而能拿到兩倍,三倍,甚至更多的鹽引。他們賣鹽賺錢,回頭自然要孝敬。

九邊的衛所將領,戶部、兵部衙門,全都能分得到。

作為主導一切的戶部尚書,郁新自然是大賺特賺。

“陛下,其實開中法的問題在於沒有調解機制……比如說,大明有多少百姓,要吃多少食鹽,九邊需要開出多少鹽引……完全沒有答案,全靠以往的慣例。問題是人口在不斷增加,人口分布也在不斷調整,沒有什麽是一成不變的。”

“還有,針對邊軍,需要多少糧食,實際產出多少,外運多少……全都沒有詳細真實的數據作為支撐,如此一來,戶部趁機發財,也就不足為奇了。”

柳淳侃侃而談,“郁新更大的可惡之處還在另一個方面上,他說各地屯田所產的東西不一,請允許各地物產都可以輸運給國家,充當稅賦。這一條本來是好的,是照顧老百姓實際需要的。可是在制定兌換比例的時候,郁新就耍了手段,他規定粟谷、糜黍、蕎郘兩石準許當大米一石。稻谷、高粱二石五鬥,禾參稗三石,各準許當大米一石。黃豆、小麥、芝麻與米相等。一石換一石。”

柳淳深深吸口氣,“這麽多東西,規定的價格跟實際價格已經有嚴重的背離。而且由於種類太多,在繳納糧食,運輸,儲藏,兌換的過程中,十分繁瑣,非常容易出錯誤。有的是無心之失,有的則是蓄意為之了。”

朱棣當然明白柳淳的意思,比如說市面上芝麻漲價,一石芝麻能換兩石大米,結果收稅的時候,按照一比一收稅,官吏拿到了芝麻之後,去市面換成大米入庫,他就賺了一倍。

錦衣衛之前追蹤的酒坊,就是利用這個差別,大肆發財。

“柳淳,各地物產不一樣,這是氣候使然。朕總不能讓各地都種水稻,或者都種麥子吧?既然不能,那就免不了貪墨套利啊?”

柳淳深以為然,“陛下所言極是,不過臣覺得還有一樣東西,能解決這個問題。”

“什麽東西?”

“錢!”

柳淳很幹脆答道:“陛下,物產雖然不一而足,但是最終都要換成錢,只要朝廷統一征收貨幣,這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柳淳笑呵呵的,他所說的,正是一條鞭法,經過這麽多年的準備,也的確該拿出來了。

“不!”朱棣卻斷然搖頭,“你這是昏招,朕可以收錢,但是當朝廷需要糧食物資的時候,去哪裏采購?如果朝廷大舉購買,勢必物價飛漲,那又該怎麽辦?”

柳淳笑道:“陛下睿智,臣以為在征收貨幣的同時,再建立一套遍及全國的倉儲體系足矣!各地倉庫是按照市價收購物資,提前儲備起來。朝廷需要,就從倉庫支取。另外隨著興學的推進,貨幣已經深入到了各地,在幾年之內,即便是鄉村百姓,也會明白貨幣的好處。百姓接受了貨幣,各地的倉庫體系建立起來,有了物資調配的空間,廢除實物稅收,改用貨幣稅收,臣以為時機已經成熟了!”

朱棣仔細思索半晌,“還是不能操之過急,先選兩個省實驗一番。”在軍務上面,朱棣講究雷厲風行,可是涉及到了民政,尤其是向老百姓要錢,朱棣又變得格外保守。

柳淳是很高興朱棣能這麽想的。

“陛下,臣這裏還有一份禮物,要獻給陛下。”

“禮物?你不給朕添堵就不錯了。”

柳淳大笑,“陛下要是這說,那臣就把郁新的小金庫直接上繳國庫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