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請誅楚王(第2/3頁)

總算能大展身手了!

好多年了,都把他憋壞了。

當這個太子,還不如不當呢!朱高煦眼下經常去雞鳴山學堂,在研究一項很了不起的東西。朱高燧打理皇家產業,什麽銀行啊,證券啊,制糖啊,忙得風生水起。

就是他,什麽事都沒有,光長肉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如今總算得到了一個差事,一個很了不得的差事,朱高熾豈能放過……他不但不準備往下壓,而且還想要把事情弄大,不查個水落石出,怎麽向小姨交代啊!

至於六叔……對不起了,你就藩的時候,我才剛出生,咱名為叔侄,實際上一點不熟,而且在一大堆藩王中間,你又沒有加入靖難之役,憑什麽對你手下留情啊?

朱高熾挽起袖子,立刻下令,將楚王朱楨在京的產業悉數查封,同時將替楚王做事的人,也都給抓了起來。

這一道命令下去,整個京城想不知道都不行了。

因為楚王的產業實在是太多了!

初步統計,朱楨的房產就有一百多處,其中有七成,都是租給了讀書人和官員,而且其中大多數人,還不知道自己的房東是楚王。

試想一下吧,這麽大的事情出來,能不亂套嗎?

所有租房子的官員,都四處打聽,詢問情況,生怕被當成楚王一黨。

而且就算跟楚王沒關系,那其他人呢?

會不會是人家設下的陷阱圈套啊?

很快,整個官場都亂成了一鍋粥。

眼下內閣六位閣員,其中楊士奇和胡廣就是租的房舍,連內閣都跟著動了起來。

這回好玩了,不用朱高熾出手,外面的人就把整個案情給弄得差不多了……誰都知道,一旦考上了進士,那就是鯉魚躍龍門,蟾宮折桂,陡然富貴。

可話又說回來,等成了進士,做了大官,再去投資,那就晚了。

大明朝不流行榜下捉婿,因為這麽幹,實在是太露骨了,直接結黨營私,惹惱了朱皇帝,可是會砍頭的……因此人們發明了一種比較隱蔽的辦法。

首先,他們會挑選一些窮苦的書生,一些清水衙門不起眼的小官……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潛力巨大。

怎麽說呢,有點類似風險投資吧!

以金純為例,他是地方上推薦進京的優秀太學生,不用經過科舉,就能入選官員,從他進京讀書算起,差不多十年光景,期間還得罪了人,依舊升到了工部郎中,主管大工程的木料采購。

這十年時間,給他提供低價的住房,又向他借錢,提供各種便利……種種加起來,一千兩不到。

但是呢,確實解決了金純的燃眉之急,足以讓他感恩戴德,銘刻肺腑。

如果順利的話,一次采買,幾十萬的款項,賺個幾萬,甚至更多,都不在話下。

一百個裏面,有十個,甚至五個,能夠爬上去,執掌權力,就穩賺不賠。

其實真正將這種手法發揚光大的是晉商。

他們不光從官員士子身上下手,而是從娃娃抓起。

在各地建立學堂,捐資私塾,培養讀書人……幾十年,上百年的水磨工夫,使得從上到下,全都有晉商的人,替他們保駕護航,搖旗呐喊。

因此就算人人知道晉商在幹損害朝廷的事情,卻也沒人敢把他們怎麽樣,說起來和後世的某街還真有幾分相似之處。

弄清楚了這個手法,有一件事也就豁然開朗了。

朱楨就藩武昌,地理位置格外重要。但是呢,在整個靖難之役,這位王爺仿佛不存在似的。

他沒有加入朱棣陣營也就罷了,甚至連朱允炆都沒有對他下手。

就這麽悄無聲息,渡過了三年的時間,人們都忘了,還有這麽一位六爺呢!

要說朱楨狗屁不是,也就罷了,偏偏他還精通文學,又多次帶領人馬,平定湖廣,貴州等地的土司蠻部造反,屢立戰功。

就連當年湯和都跟朱元璋稱贊,楚王有謀略。

扼守重鎮,文韜武略都十分了得,偏偏在靖難一役,悄無聲息,這該是多大的本事!

現在回想起來,也就不難理解了,朱楨在文官這塊經營很深,他就藩之後,暗中資助收買了許多人,因此每每到了關鍵的時刻,他都能化險為夷。

不過朱楨也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靖難的時候,他太想作壁上觀了,結果朱棣大馬金刀,殺入金陵,他想去投資,已經晚了。

結果周王、代王、蜀王、慶王、寧王,這些人把持了宗人院,他明明地位更高,卻沒了機會。

這次楚王進京,是想運作宗正之位。

現在宗人院有十位親王,如果他能加入,並且成為宗正,權勢僅次於周王朱橚。

因此朱楨下了血本,這才有約見金純的打算。

不然以朱楨的城府,他寧願出錢,先把金純的孩子送去學堂,替金純救治老母,做好事不留名,等到最後了,再把底牌掀開,甚至這一輩子都不捅破,作為人情,留給自己的後人,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