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開始清算了(第2/3頁)

朱棣可真敢給啊!

趙勉下意識瞧了眼柳淳,發現柳淳面帶笑容,並沒有什麽不妥。趙勉終於鼓足了勇氣,跪在地上,感激涕零道:“監國恩重如山,老臣唯有披肝瀝膽,竭盡忠心,方能不負監國重托。”

朱棣心滿意足,笑道:“國事紛亂如麻,要想匡扶社稷,靠的就是你們這些經驗豐富的老臣,本王相信你們能做好。”

趙勉磕頭作響,“臣……必定公允公平,絕不徇私枉法,如有半點差錯,情願以死謝罪!”

朱棣含笑,又把頭轉向了道衍,“姚卿,你跟著我年頭最多,出謀劃策,立下的功勞也最大。昔日朱允炆最喜歡用清流言官,可這些言官彼此勾結,結黨營私,不顧天下蒼生,貪墨誤國,罪不容誅。本王已經把他們悉數拿下,正在徹查。”

“先帝授予言官大權,都察院風聞言事,六科廊甚至能駁回政令,權柄不可謂不大。先帝之意在監督權臣,杜絕貪墨,造福百姓。姚卿出身與眾不同,和士林並無瓜葛,又人品正直,智略過人,見識無雙……”朱棣說了一大堆的好話,把道衍捧上了天。

“先生就擔任左都禦史,執掌科道言官。如今天下洶洶,弊政多如牛毛,百姓翹首以盼,急需撥亂反正,還請姚卿繼續指點斧正,本王感激不盡!”

說到了這份上,道衍還能說什麽。

事實上前面也提到了,道衍和歷史上功成名就之後,淡薄名利不同,他現在還有意跟柳淳較勁,故此接下了左都禦史的位置,成了言官的老大。

這三位部堂高官的任命公布之後,有心人就漸漸摸清了朱棣的用意。

前面的武將,之所以保留了李景隆的曹國公,又任命徐增壽當定國公,是為了平衡燕王府的舊人,免得他們過分膨脹。

軍中形成平衡之後,就需要做事的人。

茹瑺是朱棣的心腹,執掌天官大印,重整吏治,順理成章。

而趙勉背後站著柳淳,他負責軍務,可以在燕王府舊部和降將勛貴之間,尋求平衡,不至於偏袒任何一方。

再有,讓姚廣孝接任左都禦史,更是神來之筆。

老和尚不屬於士林,又聰明絕頂,有他盯著,不管任何人,都別想大權獨攬。而且姚廣孝最懂朱棣的心思,他也會立刻科道的力量,維護朝局平衡。

如果說用人是一門藝術的話,朱棣現在的水平,絕對到了藝術家的程度,相比起先帝朱元璋,甚至還要高出一頭。

接下來朱棣又任命郁新擔任戶部尚書,楊靖擔任刑部尚書,夏原吉接任工部尚書,蹇義擔任禮部尚書,鄭賜出任右都禦史。

前面三位都是朱棣進京之前,就站在靖難軍一邊的,而且也都是能臣幹吏,原來的官位就不低,能力也強。執掌一部,理所當然。

接下來兩位,他們算是建文舊臣,但是又不是核心那種,而且蹇義為人正直,頗為政績,也極為清廉,讓他接任禮部,算是人盡其才。

至於鄭賜,此人雖然也是文官,但還算知兵,又嫉惡如仇,沒有什麽問題。

朱棣任命這兩個人,也是等於告訴世人,他固然要徹查建文舊臣,但也不是一篙子戳倒一船人,該用的人,他還是會好好使用的。

說白了,也是為了安撫人心。

縱觀朱棣的安排,以文武為棋子,以六部為棋盤,落子布局,舉重若輕,瀟灑如意,既能人盡其才,又不著痕跡,把他想要表達的意思,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什麽叫高手,這就是!

在感嘆朱棣用人之道的時候,大家夥都驚訝發現,有一個人,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封賞。

那就是柳淳!

最初大家猜測他會成為國公之一,結果沒有。

大家夥又覺得他可能出任吏部或者兵部尚書,結果還是沒有。

把這麽大的一個功臣,扔在一邊,朱棣到底是怎麽想的?不會是把他給忘了?或者說,朱棣要卸磨殺驢,對柳淳下手?

人們胡思亂想,朱棣卻笑道:“俺朱棣能用兩年半的時間,打進金陵,完成靖難大業,全賴柳淳輔佐,他深謀遠慮,給本王幫了大忙。先帝在日,就重用他,賞識他,如今本王更是要仰賴柳淳,本王沒有封賞柳淳,說實話,是沒有想好,要給他安排什麽位置。”

朱棣笑容憨厚,“不過大家不要著急,很快本王就會有安排。暫時加柳淳少傅兼太子太傅,協助本王,處理朝政大事!”

這句話說完,所有人都瞪大眼睛,少傅可是從一品大員,比起姚廣孝的太子少師還要高了不少啊!

我的老天爺啊,柳淳不會是未來的宰相吧?

朱棣也不管這幫人的猜測,直接宣布散朝,他把柳淳給留了下來。

“陪我去魏國公府,你要給我做個見證人,免得日後王妃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