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罪己詔(第2/2頁)

“不能!”

“不能!”

“不能!”

士兵憤怒大吼,聲音震天。

朱棣滿意點頭,“本王奉天靖難,是為了鏟除國賊,恢復祖宗法度。如今外寇來襲,本王雖然德薄力弱,可也斷然不能準許韃子屠戮大明子民!”

“先帝提三尺劍,起義興兵,掃蕩暴元,恢復華夏河山。先帝禦極三十一年,前後八次北伐,奪回了中原大地,光復了燕雲十六州,拿下了遼東大寧,攻取河套!先帝武功之盛,遠邁漢唐。先帝一生都在於韃子征戰,幾時同韃子講和過?又幾時讓過寸土!”

“朱棣不才,既然身為先帝之子,就不敢違背先帝之命。本王宣布,立即派遣十萬大軍北上,迎戰韃子,勢必保住河套不失,不讓韃子傷害大明子民一分一毫!”

朱棣輕蔑道:“朱允炆,爾的詭計得逞了,本王分兵北上,抵禦外辱,保護百姓。你大可以趁機發兵,攻打西安。只要你敢來,我靖難軍上下,就會讓你明白,何為天心,何為民意!”

“燕王千歲!”

“燕王威武!”

“靖難軍威武!”

雄壯的喊聲,直上雲霄。

好容易大家夥安靜下來,朱棣又道:“天下的臣民百姓,應該看得清楚。朱允炆已經成為了少數臣子手中的提線木偶!這些奸賊居心叵測,他們圍繞在朱允炆周圍,搖唇鼓舌,顛倒是非。廢除變法,推行鄉勇,設卡厘金……所作所為,無非是滿足士人的貪婪胃口,將天下蒼生百姓視作予取予求的魚肉!”

“本王希望天下百姓看得明白,能追隨靖難大軍,一起討伐朱允炆和他身邊的佞臣!本王更深知官場之上,士林之中,有許多先帝在日,就重用的賢臣義士,本王希望你們能順天應人,歸附靖難軍,跟著朱允炆,你們除了身敗名裂,別無第二條路!”

“本王還希望那些禁軍將士,勛貴舊臣,能反戈一擊,朱允炆視武夫如奴仆,是蒼生為螻蟻。你們在陣前流血,你們的家人卻被士紳官僚盤剝,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弟兄們,將士們,跟著這樣的昏君,你們還要好下場嗎?”

……

朱棣的這番講話,絕對比他當初帶著八十人舉事,倉促之間所說的要好許多倍,幾乎可以說是字字千金,直接給靖難定了調子。

首先,朱棣當著朱元璋神像的面,手捧皇明祖訓,將朱允炆從玉牒踢出,等於宣告朱允炆不再是朱家的子孫,既然不是朱家的子孫,那皇位自然也就不合法了。

其次朱棣表明了態度,他要光明正大,北上抵禦蒙古,一面奉天靖難,一面保護百姓,要兩全其美。

第三,朱棣向幾乎所有人喊話,普通商民百姓要支持靖難,有良知的文官要跟朱允炆切割關系,將領士兵要反戈一擊。

很顯然,朱棣將目標瞄準,就是朱允炆,他身邊的少數文臣,還有那些地上上的世家地主,就是這一小撮人,既是變法的敵人,也是奉天靖難的敵人。

他舉兵靖難,不但不是欺君犯上,相反,是用戰爭的手段,繼續先帝的變法……毫不誇張說,這一下子朱棣徹底拿到了大義名分。

戰場上的局勢在扭轉之中,而人心的天平,也向著朱棣傾斜……柳淳早就安排好的暗樁,全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把朱棣的講話向四處傳播,不遺余力。

不出意外,這些講話也一字不漏,送到了應天,擺在了朱允炆的面前!

“反了!”

朱允炆厲聲咆哮,這段時間下來,他已經漸漸適應了皇位,雖然內憂外患,但朱允炆覺得他還能應付過來,畢竟他是天子,又占據大明朝最富庶的資源,擁有數之不盡的人力和財力,絕沒有失敗的危險。

事到如今,他可沒有這個自信了。

六大藩王,召開宗人會議,剝奪他的皇族身份,就像是狠狠的一記直拳,打得朱允炆暈頭轉向,找不著北!

怎麽辦?

該怎麽辦?

怎樣才能挽回民心?

朱允炆不得不召集所有文臣,一起商量對策……這時候一直沉默不語的六元黃觀突然站了出來。

“啟奏陛下,既然燕逆敢剝奪陛下皇族身份,陛下就應該針鋒相對,免去他們的藩王,去玉牒除名,號召天下,一同討伐。”

朱允炆點頭,這倒是個辦法,可問題是已經落到了後面,用處不大了。

好在朱允炆手下永遠不缺天才,禮部尚書陳迪突然站了出來,“陛下,藩王謀逆,天下震動。老臣以為,陛下應該降罪己詔,以挽回民心,鼓舞士氣!”

“罪己詔?”朱允炆不悅道:“朕,朕有何罪?”

陳迪慌忙道:“老臣惶恐,老臣並未說陛下有罪,而是說宗室反叛,骨肉相爭,百姓看在眼裏,難免議論紛紛。陛下身為天子,仿效歷代君王,降下罪己詔,百姓必定感恩戴德,上下一心,不愁不滅燕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