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好的開始(第2/2頁)

李良看著這個眼鏡大個,雖然只有6尺10(2米08),但在早期NBA已經是個巨人。

那時候有些球隊的中鋒身高都不到2米。

而且他的身高是實打實的,沒有任何虛報成分。

不像現在的NBA球員,明明兩米左右,要報個2米06。

2米06/6尺9的,則要往6尺11寸(2米11)甚至7尺(2米13)去虛報。

李良知道,自己的五個助攻就要靠這個大個子了。

吸取前幾場的教訓,他決定一定先把助攻刷完,然後才能專心致志的刷分。

第二節比賽開始,跳球。

1950年代的比賽有一點和現在比賽不同,四節比賽,每節比賽開始都要進行跳球來進行球權爭奪,而不是像現在比賽這樣,只是開場象征性的跳一次球。

在更早的籃球比賽中,跳球更加頻繁,每次一方進球後,都要重新跳球爭奪球權。

後來為了比賽流暢性,才進行了更改,直到現在變成開場一次跳球。

李良主動站到了中圈,麥肯沒有反對,就讓李良進行跳球。

麥肯雖然是中鋒,但當時醫療和運動環境很差,他的兩條腿早就飽受傷病折磨,基本跳不起來了,所以跳球總是會輸。

李良不同,他的腿還充滿了活力,輕松跳贏了對手,幫助湖人獲得了球權。

獲得球權的湖人沒有著急進攻,和活塞一樣他們開始在外線傳導球。

當球傳到李良手上時,李良沒有繼續玩擊鼓傳花的遊戲,而是看準一個機會,低頭貓腰,從中路持球直接殺向了禁區!

1950年的三秒區只有6尺寬,所以和罰球圈連在一起,看起來就好像一個鑰匙孔。

麥肯站在了鑰匙孔的頂端,靠籃下很深的地方。

李良的運球比那個年代的球員要好得多,對手也沒想到李良一個大前鋒會持球突破。

這個突破來的出其不意,李良一下就過掉了防守人,接著直沖籃下。

對手的中鋒福斯特補防上來,李良一個邁步,右腳起跳左手上籃。

飛到半空,李良把球一收。

回頭朝著側方一個傳球,球就到了籃下的麥肯手中。

籃下接球的麥肯無人防守,他連跳都懶得跳,輕輕一擡手,球打板入筐,拿下兩分。

李良則收獲了一次助攻。

進球後,李良握了握拳頭,這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