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文化勝利就得搶奇觀(第2/2頁)

朱猷棟頗覺意外:“跟馬來西亞人有什麽建設好合作的?”

顧鯤一語點破:“我想比照去年新執行的香江問粵東省購買水資源的內部協議、以及大馬向李家坡供水的國際條約,讓我們蘭方也向馬來西亞購買水資源,修建一條幾十海裏長度的海底淡水管道。

另外,我還希望跟馬方合資,雙方各出一半,建一條連接蘭方和古晉的跨海大橋。”

此言一出,朱猷棟瞬間就被顧鯤的大手筆異想天開驚到了:

“你瘋了吧!這種跨海大橋加上跨海運水管道的工程,估計能把我們這次泰銖危機賺到的錢、大部分都重新吐出去吧!這種項目幾十年都回不了本的,說不定用到破爛都回不了本。

再說了,我們蘭方已經有了自己的機場,還要跨海大橋幹什麽?來蘭方又不需要用到古晉機場了!至於供水,我們國家的淡水資源綽綽有余吧,學李家坡人敗家幹嘛?”

提到朱猷棟的反駁,不得不說一下蘭方的客觀環境。

眾所周知,凡是小型海島地形的國家,缺水都是常態。

像馬爾代夫那種國家,用水都是靠船運的桶裝水,連洗滌用的淡水也是一桶桶運的,所以馬爾代夫用水成本巨高,水費賊貴。

遠的不說,就說東南亞,香江和李家坡,也都是對外買水的。

按照合同,香江一年要向粵東省購買八億立方米的東江水。去年剛生效的合同,每噸江水大約是港幣兩塊錢。

而李家坡則是向海峽對岸的馬來柔佛巴魯買水,不過跨海的輸水管道是李家坡方面出資修建的,馬方不用承擔任何基建費,所以柔佛巴魯收取的水費也便宜得多,大約是每噸一毛令吉(按照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最新的匯率,相當於一毛八人民幣,05年人民幣升值後相當於一毛六)。

或許有外行人會覺得馬來人賣資源很慷慨、而粵東售價相對坑一些——但這絕對是誤會。因為大馬問李家坡收的價錢,是1961年簽訂的兩國供水條約上寫明了的,李家坡人比較精明,當時寫死了不讓改,有效期99年,一直到2061年。

所以,大馬一直問李家坡收的是60年代初的物價水費,當然就比35年後的粵東-香江協議便宜得多了。

顧鯤如果現在再問大馬簽個供水條約,只要能做到跟李家坡一樣的低價,就已經是極大的外交勝利了,說難聽點兒屬於趁著金融危機趁火打劫。

甚至能簽訂到每噸人民幣兩毛到三毛,蘭方也算是賺了。

但朱猷棟之所以覺得顧鯤想的太遠、有點敗家,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蘭方目前還不缺水——蘭方和李家坡都地處熱帶,每年降雨量能有兩千多毫米。

李家坡之所以缺水,只是因為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太大。如果把李家坡人口密度降低到蘭方這種原農業國的程度,那就根本不用買水了。

對此,顧鯤當然要給朱猷棟詳細算一筆賬:

“殿下,您覺得蘭方目前不缺水,這一點我完全贊同。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既然我們要發展世界級文旅勝地,未來的遊客規模會非常大。

我派人了解過本土的水文情況。蘭方本土的水資源,大約可以滿足30萬農業人口的用水。而目前我們常住人口只有10萬左右,加上同一時間駐留的旅客,最多5萬人,水量還有一倍富余。

但是,將來隨著港務吞吐量的增加、流動補給、旅客暴增,我們遲早是要建立引進水源工程的。只要這兒常住超過30萬,就絕對不夠用了。另外,搞一些能上大新聞的宏大工程,同樣可以渲染蘭方未來的人均富庶程度,這些宣傳的無形價值,您也應該算在賬裏。”

顧鯤除了引水工程之外,還想造跨海橋。而跨海橋這種項目,明顯是可以作為宣傳地標的。就像後世搞港珠澳,未必就是真有那麽大的通行需求,同樣也是一種基建點奇觀的考量,就跟玩《文明6》沖文化勝利一個道理。

顧鯤既然要打土豪牌,砸奇觀當然是不能省的。

原本屬於迪拜的世界第一高樓,到宏偉的跨海大橋,再到讓世人震驚的引水工程,全部都要。

至於造價,只要顧鯤找到華夏方面的施工方,借用一些新的基建方案,成本未必有朱猷棟想象的那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