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巍巍昆侖

海思芯片H1V2的成功,對韓皓來說可能足夠,但對饑渴的中華集團來說並不能滿足需求。

除了ESP控制芯片,中華集團還需要發動機ECU控制芯片,新能源電力電子裝置的控制IGBT,車載智能互聯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的芯片等等,這些都是將重心主導於通訊領域研發的海思半導體無法多余提供的資源。

簡而言之,就是海思半導體將繼續對更高端的通訊芯片進行沖擊攻關,而中華集團需要將現有芯片技術應用化,雙方存在戰略上的方向差距。

這個時候,海思半導體已經無法滿足中華集團的需求,韓皓迫切需要為自己多增加一枚棋子。

對海思半導體的研發能力和工作效率,韓皓很滿意,能在40個月時間拿出讓他滿意的芯片成品,足以說明中國大陸在芯片技術上並不是後進生。

眾所周知,全球芯片江湖話語權掌握在美歐日韓台發達國家地區手中,中國只是一個依賴進口維持生計的龐大市場,沒有自己的芯片知名品牌。

要知道任何產品一旦被中國人掌握,那麽將很快被做成白菜價。因此在芯片領域,國外對中國一直以來都持封鎖政策,最新最高端的芯片技術不會拿到中國。他們只會把間隔兩代到三代淘汰的技術設備引入中國,以此保持自己的高端壟斷地位。

中國的芯片技術跟汽車行業一樣,都曾在五六十年代有過輝煌跟國際主流水平相接近,但後來歷經國內風雲變幻導致人才斷档落伍,側重於國防的芯片事業在面臨改革開放後國外芯片業的強力沖擊,在軍轉民大潮中沒能和汽車業般找準方向,陷入了低潮困境之中。

當然跟汽車不一樣,芯片屬於國外嚴格封鎖的領域,想合資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來獨立發展。

在90年代至今,中國打算利用政府力量扶持發展芯片業,但卻不得要領耗費大筆資金打了水漂。不過還是留下了不少火種資源,他們在國外芯片巨頭的咄咄逼人下小心翼翼在國內苟延殘喘。

在浙海省定海市,就有一家被省裏寄予厚望半導體“希望工程”項目——中緯半導體,現在正處於破產清算之中。

這家剛被列入“國家鼓勵的集成電路企業”名單的企業,成立不到5年時間就面臨突然死亡的風險,因為企業流動資金匱乏欠了6億多人民幣貸款和外債還不上。

當初為了響應中國政府發展芯片的號召,以及看到大陸廣闊的芯片市場前景,從台灣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台積電離職的幾位員工,打算利用母公司淘汰的二手生產線到內地淘金,便有了中緯半導體這個公司的誕生。

半導體行業奉行摩爾定律,生產線一般以5年為淘汰期限,台積電賣給中緯的生產線是1988年產品,引進時已經有15年服役史,屬於老、破、大的生產線。

花費3000萬買來的二手6英寸(0.5-0.6微米)芯片生產線,跟當前主流的8英寸(0.25-0.18微米)相比落後整整一個時代,另外12英寸(納米級別)的技術已經被國外芯片巨頭攻破投產,加上在國內缺乏穩定客戶和市場,中緯的悲催遭遇屬於可以預見的結局。

芯片業是一個高投入、高科技和高風險的三高行業,沒有錢是萬萬玩不轉的,今天韓首富打算趁此機會切入該領域。

中緯半導體沒辦法還錢,只好準備破產清算,唯一值錢的就是從台積電買來的二手6英寸芯片生產線以及一大幫技術人才。

生產1塊錢芯片,可以獲得10塊錢收益,以及帶動100元的產業發展,這是地方政府熱衷招商芯片企業落地的原始沖動。

由此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芯片追趕大軍,以“一個經營團隊+地方政府+多方集資”的模式紛紛落地芯片工廠。具體表現是台灣或者美國的創業團隊來到大陸跟地方政府合作,利用地方優惠的稅收土地政策,通過政府出面協調社會融資進軍芯片行業。

不過半導體是一個周期性行業,經常是虧損3、4年,到第5年可能一次性盈利把所有虧損彌補回來。除了初期建廠投資巨大之外,日常營運還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以此度過熊市迎來大牛行情。

中緯半導體每年凈虧5000萬以上,並且暫時看不到盈利的可能,因為其產品缺乏競爭力無法銷售出去。這讓定海市政府心生退意,當初承諾的各項優惠措施減半,導致中緯半導體突然“死亡”陷入破產清算。

第一次公開拍賣,中緯半導體標價4個億,不出意外流標無人競拍。

企業號稱投資20億,5年時間實際出資到位3個億,還欠了銀行外債6個多億,合計投資約10個億。

但要在次貸危機中處理資產,4個億的開價明顯過高了,要知道現在8英寸的二手生產線已經出現在市場,只要加一些錢就能拿下,因此對中緯的心理價位大家都認為在2個億以下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