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出國考察

1994年,中國摩托車產量達到了522萬台,比1993年的335萬台增長了44.6%,大大出乎了業內專家的預計。尤其產銷率達到了97%,庫存19.25萬台,呈現出產銷兩旺態勢。像嘉陵、建設這樣的大廠,產銷率超過了99%,基本處於零庫存狀態中。

想不到國內摩托車市場如此巨大,國民對摩托車的消費需求一下子迸發出來。這跟我們國家經濟形勢好轉有關,從1992年鄧公南巡要求進一步改革開放開始,中國GDP產值連續以13%的速度年遞增,1994年達到了4.8萬億人民幣規模。

人民手中有錢了,首先解決的就是衣食住行問題,在出行方面汽車依舊高不可攀,因此摩托車就成為廣大國人的首要選擇。

摩托車高額的利潤自然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他們紛紛想方設法進入這一關領域。雖然國家對摩托車生產進行了目錄管理,不能夠上目錄的企業不允許生產摩托車整車,但由於有買賣目錄的產業鏈存在,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這個目錄管理模式相當於一紙空文。

渝州上百家發動機企業大小混戰,在1994年一共生產了60萬台90CC發動機,技術基本一模一樣,因此價格戰打得此起彼伏。在渝州,90CC發動機已經實現了中藥照單抓藥的功能。沒有圖紙,沒有機器不要緊,只要到市場轉一圈所有零件都能夠現時采購配齊,然後在熟練工指導裝配下,一台90CC發動機就能順利誕生。

大家技術一樣,產品也一樣,要爭搶銷路只能是進行殘酷的價格戰優勝劣汰,所以1995年農歷新年過完,渝州的發動機生產企業已經消失了一半。三五人一戶,數百人一家的存活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苟延殘喘。不過他們依舊憑借有限的利潤在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動機,其中也誕生一批實力強勁的民營企業,被稱為新的渝州摩幫勢力。

正因為有這樣一幫90CC發動機企業,把發動機價格一降再降,帶動了沿海蘇吳省、浙海省、南粵省等地整車企業的悄然興起。

摩托車最核心的部位就是發動機,現在發動機便宜量又足,只要自己再購買車身零部件,就能夠裝配組裝起來。因此,據不完全統計,在蘇吳省1994年下半年就冒出了不下60家的小型整車企業。因此,1995年全國不完全統計摩托車產量必將突破1000萬台,但1994年整車銷量在500萬台左右,1995年再怎麽趕也不會突破1000萬台大關。

這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供過於求,摩托車市場將從賣方市場變成買方市場,整車廠坐在家門口等著經銷商上門排隊提車的美好景象一去不復返。中國摩托車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拐點已經出現,1995年將會是激烈拼殺的一年。放眼全國,從1995年開始,大大小小幾百家摩托車生產企業,必將要淘汰絕大多數,形成極少數巨頭壟斷局面。

雖然從數據預測上即將迎來大逃殺的局面,但在眼下摩托車市場豐厚利潤的趨勢下,全國各地還是紅了眼一窩蜂殺入這個市場。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說,反正到時死的不會只是我一個人。在這樣心態下,中國摩托車市場開始進入戰國時代,大大小小的諸侯割據一方相互混戰。

華夏廠以踏板車為支點撬動整車領域的做法,自然得到了國內大廠商的關注。看到踏板車熱銷,以嘉陵、建設為代表的巨頭也準備大規模進入這個細分市場,他們再次向外資合作夥伴請求技術支持。

感謝他們僵化的機制,待他們真正實現新產品投產估計也是一年後的事情,華夏廠擁有近一年的時間來應戰。

但華夏廠還有另外的競爭對手,就是通過走私入境組裝踏板車的各類企業,它們通過從台灣采購零部件走私入境,把光陽、三陽等品牌踏板車改頭換面貼牌在國內銷售。像新成立的珠峰摩托就是個中翹楚,他們貼牌生產的踏板車基本就是原裝進口,通過偷逃稅款大發其財。但華夏廠還是跟其錯開了競爭,因為定價不同,華夏品牌踏板車便宜了將近40%,依靠性價比優勢並不怕直接競爭。

年後伴隨通貨膨脹導致國家再次整體加工資,華夏廠招人開出的月工資也達到了640元,加班費獎金另算。相比國家幹部到手的580元,進廠工作還是掙得更多一些。前兩年掀起的下海狂潮中,一大重要因素就是吃皇糧掙到的錢太少,不少幹部耐不住清貧直接下海折騰去了。

現在華夏品牌已經屬於全國知名,給出的待遇又好,因此在招人方面更加傾向於招收有一技之長的熟練工或者高學歷的畢業生。全廠過千員工中,基本實現了初中畢業以上水平,大專生占據的比例逐漸增加。本科生也來了不少,大多都充實進研發隊伍之中。

韓皓把每年銷售額的7%拿出來充當研發經費,如此比例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4倍,國內同行的10倍。將來發展順利的話,研發經費將會占到銷售收入的10%,達到國際一流企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