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鼓(第2/2頁)

木鼓又分雙鼓和單鼓,一向秘不示人,育爺爺一邊給李君閣講解這些鼓藏節的規矩,一邊帶領著著李君閣,從木樓一個偏僻隱蔽的糧倉裏,搬出兩只大小相同的大鼓來。

育爺爺一邊用軟布擦拭這多年不用的大鼓,一邊對李君閣說道:“這就是祭祀祖宗用的牛皮大鼓了。鼓身用整段楠木鑿空而成,而後在楠木的兩端蒙上牯牛皮,這是五十多年重見天日啊……”

“我們苗人聚族而居,以血統宗族形成的地域組織,立有‘門款’的各家寨子,稱為‘鼓社’。”

“因此鼓就是祖先神靈的象征,所以鼓藏節的各種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來搞的。”

李君閣看著這兩只鼓,長度近兩米,直徑有半米,當真是有年頭了。

這麽粗的楠木掏空做鼓,李君閣想想都心痛。

不過育爺爺卻一點沒有心痛木料的意思,摸著已經被磨出一層沉渾包漿的蜜棗色鼓身,有些哀傷地說道:“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平時放在久婚無子人家中。據說供奉雙鼓,可使無子者得子,子孫繁衍不絕,因此這鼓一直存放在我們家裏。”

李君閣說道:“爺爺……”

育爺爺哈哈一笑:“沒什麽好遺憾的!阿音雖然不是男娃,可四裏八鄉誰能比得上?!等今年祭祀過後,我便將木鼓交給願意供奉的人家。以前那是怕遇著敗家子,不拿祖宗的東西當回事兒呢……”

說完又是唏噓:“我可聽說,好些寨子,連祭祖的木鼓,祭蚩尤的銅鼓,都搬出去賣了……”

“這東西就是祖宗靈魂的居所,皮娃你說,賣這個跟你們漢娃子翻祖墳裏的東西賣有什麽區別?作孽啊……”

李君閣點頭道:“幸好山下有四爺爺,山上有育爺爺,白米鄉那邊的龍舟龍頭,不是就給賣了?”

雙鼓接到也非常隆重,先是把雙鼓祭拜一番,然後阿沖叔送上今年新制好的單鼓。

單鼓比雙鼓小一號,今年用的鼓湊齊之後,育爺爺又領著阿沖叔和李君閣,來到一處山崖,在崖下祭拜上次鼓藏節之後,藏於此處已經朽爛的舊鼓。

這個儀式,稱為“翻鼓”。

阿沖叔給李君閣介紹:“單鼓為單只,比雙鼓略為短小,祭時現制造現使用。鼓祭結束後,單鼓會送到山間巖洞藏起來,不再取用,任其腐爛。這和我們苗家老時間裏的葬禮類似。”

李君閣說道:“那這鼓藏二字,名頭就是從這上邊來的吧?”

阿沖叔說道:“這個就不太清楚了,不過我們更多說是‘牯臟節’,意思是吃牯牛內臟的日子,不過給你這一說,鼓藏二字似乎更貼切訓雅。”

其實見到木鼓的形制,李君閣已經回憶起來了,這風俗自己在書上見過。

四爺爺收集的《永綏直隸廳志·苗峒篇》,《苗防備覽·風俗考》,裏邊都有過較具體生動的記載。

“苗峒有謂跳鼓臟者,及合寨之公祠、亦猶民間之請醮……”

“數年間行之,亥子兩月擇日舉行,每戶殺牛一只、蒸米餅一石,男女早集,多者千余、小亦數百……”

“苗巫擎雨傘、衣長衣、手搖銅鈴召請諸神,另一人擊竹筒、一人擊木……”

“其木空中,二面蒙生牛皮,一人衣彩服撾之……”

“其余男子各服伶人五色衣或披紅氈,以馬尾置烏紗冠首……”

“苗婦亦盛服、男外旋、女內旋。皆舉手頓足,其身搖動,舞袖相聯、左右顧盼、不徐不疾亦覺可觀。而蘆笙之音與歌聲相應,悠揚高下並堪入耳,謂之跳鼓臟……”

不過文中對苗家這種大量宰殺耕牛嚴重影響生產的祭祖活動,提出了強烈的批評,然後對清政府明令禁止這種風俗鼓呼叫好。

當然這些跟阿沖叔也說不著,翻鼓儀式過後,就該下山接牛了。

苗寨裏的精壯漢子們,全部穿著傳統服裝,早已在遊方場列隊等待,加上寨子裏邊的狗,今天是傾巢出動。

從後山山口翻過去,便是十五裏下山通道。

藍青色的大隊伍在山道上蜿蜒,一路上育爺爺給李君閣介紹鼓藏節的種種。

這是苗家的第一大節,一般每十三年才舉辦一次,持續時間長達四年。

正兒八經的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

然後這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

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

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

第四年十月醜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到此才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