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3章 展館

但是能明白其中意味的,除了四爺爺,老伯,李君閣,就連大伯都懵懵懂懂似悟非悟。

這種生活狀態,生態和心態,讓李家溝人滿意得不能再滿意了。

不過皮娃的秉性,要讓人對他如面大賓般尊重起來,確實難度太大,於是他們平日裏和李君閣照樣插科打諢地日常互懟,卻潛移默化地地將這種尊重轉移到了另一個更適合的人,阿音的身上。

這也恰恰是李君閣想要的效果,一個平易近人啥都能聊,一個處事公平讓人信服,這就給小小的村子建立了一個下情上達,上情下達,公開公正的輿情良性循環通道。

加上李君閣防微杜漸小心翼翼的糾正,四爺爺大伯等以身作則自律自清的榜樣,王婆婆王煥邦等人情練達風趣幽默的調劑,梁慧麗阿音唐少平等實心任事任勞任怨的作風,李家溝和盤鰲鄉的風氣,那真是沒得說。

再加上每年幾次合村所有人參與的大型集體活動,鄰裏幫扶親如一家之風仍舊得以延續,使村裏人情味依然保持著濃厚。

不以犧牲周圍人利益為代價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

法治不健全,人心有貪欲,可事情並不是就不能做,做不好。

關鍵還在手段。

因此李家溝的現狀在外來遊客的眼中,那就真如同一個奇跡一般的存在。

自然,人文,民俗,民風,皆有可觀。

雖然前邊幾點已經很好了,但恰恰是最後一點,才是李家溝旅遊開發區最大一項加分項。

誰見過導遊小販滿地走,拉客商家多如狗,吃瓜遊客擠罐頭,你爭我搶只為自家好的世外桃源?

這才是真正世外桃源的感覺嘛!

……

祠堂旁邊又多了兩棟建築。

一個是傳統生活博物館,一個是非遺博物館。

生活博物館內,展示的是古代耕讀世家從傳統用品,並在旁邊標示上文字,注明名稱,用途,用法,和相關的風俗,名人軼事。

器物分按耕讀分為兩大類,耕指的物質生活,又細分出衣食住行四大類。

裏邊收集來的漢苗兩族的傳統農具,紡織具,廚具,運輸工具,木工,石工,打鐵,以及竹編,草編,制瓷,造紙,造墨,造筆等工具……基本上農耕文明的各種用具,都告齊全。

除此之外,還有漢苗兩族獵具,跑山用品,采藥工具……

然後是學習用具,包括文房四寶,書架,畫壇,鎮紙,臂枕,筆架,墨舔,考籃,書架……

諸多門類。

還有鄉村裏的一些相對大型的工程模型和示意圖,諸如水磨,水舂,山塘溝渠水利工程,橋梁道路工程……

之後是建築樣式,包括祭祀議會場所,學習場所,貿易場所,娛樂場所,居住場所,除了模型,還有一些對現代人來說屬於冷知識的功用性配套設施,一一標明。

龍首橋原橋板,也被移送到了這裏來。

一圈看下來,基本上對古代村寨生活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非遺博物館裏邊,就是各項非遺的陳設了,鎮館之寶好些樣。

青瑉石坊的號鼓,被移到博物館兩側安置,進門後是石雕,木器,銀器,煤砂器,各種女紅制品,苗繡……

還有民俗節禮用的各項東西,小孩子的百納衣,求雨的草龍,新春的龍燈,獅子……這些東西,也在非遺行列。

節氣對農村生活來說非常重要,因此還有大量的圖片資料,列明了各個節氣對應的民俗,祭祀,飲食,作物……

除了這些大樣,其實李家溝的非遺類的東西太多太多,比如制豆豉,制醬油,傳統榨油,調漆,做粉絲,這些也屬於傳統非遺的內容。

幾個非遺傳承人的得意之作,各種非賣品,和各位大師,大藝術家之間的往來酬答的作品贈品,也設了一個專廳展示。

還有他們的成就講述,以及他們日常的一些有趣的遊戲之作也展示在專廳裏。

比如各種類型的青瑉石,石頭叔相應的畫樣;小石頭完成了一半的硯台,一邊是粗雕,一邊還是石頭上墨稿。

比如篾匠叔的瘦金體書法,良子的織藝。

比如阿沖叔裝點的藤絲細柄銀護手苗刀。

比如表哥的法王寺彌勒大畫。

這些東西,讓前來參觀的遊客,看到了大師們的日常修養,讓大家了解到大師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認識到大師們的藝術底蘊何其深厚。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只會打石頭的,是石匠,只會刨木頭的,是木匠,斷不會成為大師。

李君閣站在盤鰲鄉大型動態地圖的液晶屏前,看得非常滿意,上邊將各家各戶的田地名字都標明了,拿手指在上邊劃動,可以自由地放大縮小,點擊一下,可以看到那段田土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參觀人數多少不論,博物館的另一個作用是作為實物档案的收藏之用,至少對盤鰲鄉和李家溝今後的孩子們來說,博物館的意義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