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九卦易經(第2/3頁)

育爺爺突然停下步子,猛然轉身,虎目含淚:“一樣有制圖,一樣有釋義!皮娃啊皮娃!這些東西!相比你漢家的《易》,如何?!”

李君閣從小到大極少流淚,現在已經聽得滿臉淚痕,拉著育爺爺的手說道:“育爺爺,這是自然哲學和人文實踐的理論結晶啊!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和理論體系啊!此等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怎麽我聽都沒有聽說過?!”

育爺爺說道:“其實你可能聽說過,‘《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李君閣目瞪口呆:“《易傳·系辭下》,靠這裏真有九樣!”

育爺爺說道:“這一段,是子夏發現的,他交給孔子時說道,這是他搜集到的關於九卦解析的文字,已經散佚嚴重了。孔子看過這殘存文字後非常高興,將之稱為‘九卦三陳’,讓子夏記錄到了漢家的《易傳》當中。”

“之前我念的那些,是清代苗民楊老七口傳,你們漢人翻譯的。可惜我們苗人文化水平不如你們漢人那麽高,這些東西雖然在我們這裏一代代傳下來,可也一路走一路丟,到現在已經變得和子夏撿到九卦竹簡那時候差不多了,就剩下一個殼子……皮娃你說,你說要是當時夫子懂苗語,認識那時候苗人中的大巫,我先前背的那段,和後邊背的這段,能完整記錄下來,傳至今日仍然還在一起,仍然全須全尾,該有多好?該有多好啊!”

李君閣眼神呆滯:“已經……沒了?”

轉念一想,也是,沒了正常,有,那才不正常。

……

當九黎之族強盛之時,他們的精神指導,應該就是這部《九黎易》。甚至在文化巔峰的時期,軒轅之族還翻譯過他們的漢文版,也就是後來子夏得到的那點殘余。

其實還可以看出,兩部《易經》,其文字結構,思想體系,價值觀念,都有相通相同之處,就是一條竹根之上的孿生竹筍,幾乎可以說成是兩族上古時期同一個先祖的直接證據。

伏羲,女媧,神農,皆出自東夷九黎,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傳說,大多數也來源於此。

因此甚至可以進一步推論,當時九黎的人文傳承,可能還超過了軒轅一族一些。

然而戰爭開始了,其後就是失敗,逃亡,遷徙……

在遷徙的途中,大量的文卷資料無法攜帶,一步步喪失……

精神領袖的地位,被軍事領袖替代。因為部族存亡,已經成了九黎一族當時最大的問題。

讀書人跑不過士兵是當然之理……最後,大多數知識分子被幹掉,文字消失,文化傳承變得岌岌可危……

再後來,九黎之族,從一個大部落聯盟,散布成一個個小村落,《九黎易》,從判定聯邦大事的綱憲,淪落為鄉間婚喪嫁娶的占蔔指南。

因為失去了對《九黎易》有透徹理解的那部分人,再加上傳承人的天資和水平,不足以承擔起文化傳承的重任,那些讓孔子都欣喜若狂的《易傳》部分,和經中本身的卦象解釋,也就是對《九黎易》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進行剖辨和解析的那部分,也逐漸消失了。

只留下了大綱,制圖,而卦辭和系辭,只保留了鄉民們能簡單直接理解的那部分——吉,兇。

到這個地步,《九黎易》就徹底死了。

這部輝煌的巨著,如其在春秋時期翻譯,或可備周詳;在秦漢時期整理,或可全大略;在唐宋時期挽救,或可存筋骨。

等到清代再想起來,那就只剩一個皮囊了。

至於現代,呵呵呵……

丁老也嘆息道:“太可惜了……千年文明泱泱,不知道多少好東西遺失在歷史長河裏邊。現在,只能寄希望於考古發現的微渺可能了……”

接下來整個觀禮,李君閣就很郁悶,很失落,一點高興不起來。

雖然祭台上牛頭,豬頭,祭禮成堆,很好地說明了今年懸天寨的富裕程度。可育爺爺卻和李君閣一樣,似乎也沒有了慶典的歡愉,主祭領呼的時候,聲音中充滿了無限的悲壯和無奈:“太陽出來——烏雲散開——祖公祖婆——期期來請喲——”

寨子裏邊男女老少舉著各家的“奧兵”,齊聲呼應,聲音裏邊卻全是重大慶典到來時的歡愉。

接下來,就是蘆笙,鼓舞,遊方了,整個廣場上,遊客和苗民,都陷入了一片狂歡的海洋。

還是阿音見到李君閣情緒不對,強行拉著他加入了鼓舞的行列。

鼓舞鼓舞,名同其實,李君閣跳著跳著,心情也漸漸好了起來。

他也想開了,那麽多的大學問家都不關心這些,原汁原味深入淺出的《論語》都沒幾個人讀了,就老子一個農家樂老板在還這裏替古人惋惜,我去特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