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準備(第2/2頁)

將飯碗胚取過來,三個手指捏著底圈在泥漿中劃圓圈轉蕩,泥漿掛滿後,將碗翻過來擱到泥餅上,拿手指輕輕在碗沿內側上劃上一圈,泥漿在碗口變得稀薄,碗內形成一些自然流注的花紋。

然後拿毛筆沾上泥漿,沿著碗底外側底圈上畫了一圈,將手指那幾個沒有泥漿的地方填上。

很快,木板上就擺放了十幾個變得白生生的飯碗。

前兩天雨後地面還有些潮濕,敞壩上空氣也清潔,李君閣絲毫不擔心空氣中的灰塵汙染。

然後從架子上取下阿音那天制作的風鈴胚子,拿麻線穿過,同樣放入泥漿中掛漿,然後一一懸掛起來。

阿音正在做皮包,看到李君閣過來,笑道:“原來你是想做這個,有把握?”

李君閣哈哈大笑:“百分之一的把握都沒有,不過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哎喲那窯還得弄一弄。”

首先是保溫,李君閣給窯外邊纏裹了厚厚一圈竹刨花,然後用竹絲圈子包上一層筍殼,最後將外面又抹上一層稀泥隔絕空氣。

這一弄下來,陶窯變成了一個矮胖子,以前給它擋雨的棕絲鬥笠都不夠大了。

然後修整內面,關鍵是底面要平,要不然陶器在半融化狀態下會因為重力的關系產生變形。

然後將內壁休整光滑,雖然竹炭幾乎無煙,但是李君閣還是決定杜絕一切因窯璧不光滑導致串煙汙染的可能性。

等到一切處理完畢,李君閣叫上阿音,兩人小心翼翼地將放著陶碗的木板擡到工棚內,然後又小心翼翼地將一個個托著陶碗的泥餅放到擱物架上。

阿音看著那些大鬥碗,對李君閣努嘴:“這些你怎麽不弄?”

李君閣說道:“還沒想好怎麽弄,先用小件試手,要是方法可行,再認真考慮它們的事。”

阿音吃驚道:“你還能弄出很多花樣?”

李君閣說道:“呵呵,小看你老公,也小看了中國數千年的陶瓷史,即使在現在的條件下,能玩出的花樣那也多得不要不要的。隨便舉個例子,那些小碗,太陽下曬到滾燙後,入冷水一激即出,燒出的東西就會出現冰片!不過這一切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最基本的東西能成型,才說得上升級。”

阿音說道:“我能幫上什麽忙?”

李君閣說道:“我們得兩班倒了,書上說這火要燒足十二個時辰,也就是二十四個小時,到時候你守白天,我守晚上,飯碗鬥碗,起碼有兩天時間玩不成了。”

阿音說道:“這是很難得的宣傳我們國家的途徑啊!別說兩天玩不成,就算接下來全部時間都耗在這上面,哪怕只能成功一個風鈴,那也值得啊!”

李君閣說道:“還是那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我們將我們能做的做完,剩下的,老天爺和祖宗保佑吧!”

阿音說道:“那我今晚做點幹糧,然後炒點酸筍酸菜,蒸些臘肉香腸,加上肉湯,就別在吃上邊講究了,專心做事。”

李君閣說道:“行,我先把鹽熬了,你繃一個布篩子,我們要做就做到最好。”

兩人提前草草吃過飯,李君閣開始熬腌臘肉回收的鹽,阿音則開始做幹糧。

之後李君閣繼續改造陶窯。

為了減少溫度隨熱空氣從窯口上方流失,李君閣做了一個巨大的煙囪,高達兩米,同樣是竹絲刨花筍殼為芯,內外糊上泥做成。

東西很沉,李君閣還用竹竿和木頭滑輪制作了一個吊機,用它來取放煙囪。

有了隔熱墻,高煙囪,窯內溫度可以很好地得到維持了。

阿音看著李君閣的大工程,說道:“二皮,被你這麽一弄,窯溫能得到多高?”

李君閣說道:“這些只是保溫措施,木炭平時在空氣中燃燒,也就是八百度左右,要達到做瓷的一千三百度,那就需要將木炭的燃燒情況提升到白熾狀態,也就是接近純氧燃燒的狀態。”

“白熾狀態下的木炭,溫度在一千七百度左右,不過要達到那程度,就還需要另一樣物品……”

這東西阿音太熟悉了:“風箱!咦,那我們祖先燒瓷器也是這樣嗎?那一大窯得多少人力啊?”

李君閣說道:“祖先用的是順著山坡修造的龍窯,用的是松柴,體量大,距離長,利用窯頂和窯口的溫差吸入空氣,然後在燃燒區燃燒後,利用熱空氣傳輸熱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這個溫度,甚至因為溫度過高,在接近燃燒區的幾層,還要安置空缽隔溫……”

阿音欽慕的道:“那他們真是太厲害了!”

李君閣呵呵笑道:“是厲害,不過燃料耗費也驚人,一窯下來耗柴幾十噸!所以我們能做到這樣也不差了,還是那句話,盡人事,聽天命,把自己能想的想到,能做的盡量做好,剩下的,交給老天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