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武侯論(第2/3頁)

“可是細思極恐啊,呵呵呵,難道大家不覺得這場景非常熟悉嗎?”

劉程先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你瞎說,我一點不熟悉!怎麽可能老百姓吃不飽還擁護你?”

李君閣賊笑道:“我們國家東北邊,現在而今眼目下,就活生生擺著這樣一個國家……”

劉程先一拍腦門:“我的個去!被你這麽一說,還真他麽像一回事……”

李君閣繼續說道:“諸葛亮死後蜀國老百姓還請求立祠堂祭祀,這裏又有名堂了,朝廷剛開始是不允許的!嘿嘿嘿,是不是能說明一點皇室的態度問題?然後呢?老百姓私下祭祀,頭上纏著白布不取下來,一戴上千年……”

“這個場景大家是不是又有點熟悉?這就又是一個怪現象了。”

“雖然日子過得苦,但是只要領導人一起苦,然後人品還過得去,守得住公正,死後百姓也會把他捧上神壇。”

“反過來說,雖然日子過得好,但要是兩者差別太大,那百姓也會唾罵,這叫‘不患寡而患不均’……”

“諸葛亮這樣的人物,歷史上就他一個嗎?也不是的,他之前,有伊尹,姜尚,周公,霍光……這幾人,人們常常拿來比喻諸葛亮……而他之後,有張居正,甚至可以加上曾國藩。”

“一句話,就是相權熾張,皇權極弱。只不過有的人行了廢立之事,有的人沒有而已。”

“當年讀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裏邊有一句話,叫做翻開歷史書,字裏行間寫著的都是‘吃人’二字。我不明白這句啥意思,就去找四爺爺,四爺爺拿出歷史書來給我講解了一番,說得我汗流浹背寒毛倒豎。”

“從此以後,我就學會了用二分法看歷史,多去思考歷史書文字底下的意思,不迷信不盲從於書面了。”

“說回剛剛那些丞相們,他們的做法,真的就是史書寫的那麽高尚嗎?我看其實不見得。多半還是朝著對自己利益集團有利的方向行事。”

“這樣的人物,死後一般就是兩種待遇。”

“一就是後世皇帝將他們捧上神壇,意思就是老子在他手底下憋屈是應該的,天子也是人嘛,沒法跟神鬥。伊尹,周公,諸葛亮就是這種待遇。”

“當然也有後世文人起哄幫腔的因素在裏邊,文人能做到擁有廢立帝王能力的程度,那當然爽得不要不要的,因此肯定要帶節奏洗大家的腦殼,可是你們考慮過皇帝的感受嗎?”

“所以這樣的文臣,可能還會有另一種待遇,就是後世皇帝掌握權力後開始清算。哎喲喂瘟神總算走了,老子總算可以行走在陽光底下了,這下頭頂上沒有陰影了。來來來,當年的帳一筆筆算,老子不讓你的DNA從這個世界上消幹抹凈不算完。霍光,張居正就是這種待遇。”

“姜子牙其實也好不到哪裏去,滅商之後封地在哪裏?齊!都到海邊了!換個意思,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給老子能滾多遠就滾多遠?”

“因此不管是被捧上神壇,還是跌落塵埃。說到底,他們其實都是一類人。”

劉程先今天算是徹底被洗腦了,自己的偶像,甚至蜀州千年的偶像,被李君閣一剖析,真有點說不出來的味道。

李君閣繼續說道:“所以後來諸葛亮被捧上神壇,可能也是官方發現老百姓的民意的緣故。從這點上來說,諸葛亮本身就不愧為高明的政治家,也是高明的心理大師。”

“他臨死前還權給皇帝,加上自己不尚奢侈,子孫明事理知進退,還有吳魏兩國都有自己的家族勢力,死忠費祎接手政治遺產,在老百姓中形象偉光正,再加上後來文人的藝術加工,諸多因素相結合,最後才形成了這一造神運動。”

“而劉禪能看清民意,順勢而為,僅憑這一點就能說明他的政治智慧起碼在平均水準線之上,真不是引喻失義那種日白娃子啊……”

“阿鬥真的就扶不起嗎?諸葛亮執政蜀漢二十年,可人家阿鬥也坐鎮了蜀漢三十年!雖然後期用的幾個手下比較操蛋,但要不是鄧艾那個咬卵匠結巴郎不走尋常路,玩了把酷跑,估計蜀漢還真不會那麽快就亡掉。”

“綜上所述,諸葛亮就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專業的法家,合格的兵家,人品也算不錯,呃……而已。但是不能說毫無私心,他的‘鞠躬盡瘁’,是對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團;他對權力的操控,那才真是‘死而後已’;對益州的本土士紳來說,他是一塊嚴酷的冰磚。”

“一直沒能化解,反而日漸加劇的蜀漢外籍人士和本土士紳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是後來導致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諸葛亮他並不是一個完人。別的不說,當年玩弄我們家阿音的祖宗‘五溪蠻’,哎喲喂,那把火要是再大點,我可能就沒媳婦了……哼!就憑這一條,我當當黑粉不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