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 走的走,來的來

三月是一個繁忙的月份。

除了插秧,還要點玉米,育苕種。

關於農耕的民俗,老時間裏多得說不完。

正月十五第一次下田要有“開犁頭”儀式。

立春要試耒,紮春牛,紮芒神,扮二十八宿擡著草牛芒神田間地頭遊行祭祀,宗伯春官唱春詞,燒掉草牛芒神送走。

之後春官就遊行各家繼續唱村詞,見著農事,唱《二十四節氣》;見著藥鋪,唱《藥王春》;見著打鐵,唱《老君春》;見著打獵,唱《梅山春》,行行都有花樣。

秧苗種下後,要請神漢做會,畫符驅蟲,儀式完畢要辦社會,合村請班子來唱戲娛樂,俗稱“青苗戲”。

之後還要趕螢火蟲,老時間裏認為螢火蟲吃小菜葉子,傷新桑葉,需要在傍晚於田間樹頭點香點火驅蟲。

然後種菜種麻的要“燒頭”,就是在田間燒上一層草木灰,既是儀式,又是施肥。

種豆子花生大蒜的要“露殼”,就是剝下來的豆莢皮殼全拿去撒到大路上,意思是“越踩越結實”,“結實”可是好彩頭。

種荔枝桂圓的,還要給果樹“放苦水”。就是要在春天給果樹第一次上水的時候,用刀子在樹皮上砍些小口,把所謂的“苦水”放出來,然後還要給果樹喂飯,邊喂邊說:“飯夥巴托,飯夥巴托,果子結起就不落。”

據說放過苦水的果樹,果子才結得又多又甜。

然後四月初八要“嫁毛蟲”,拿各色紙張貼成十字,上寫:“毛蟲毛蟲,黑聳黑聳,嫁到青山,絕種絕種。”

中間還有紮草人驅雀,塗白灰驅獸等習俗。

如果遇到幹旱,還要抗旱。

抗旱的花樣最多,有做雨會,唱呼天詞,耍水龍,唱雨戲,驅旱魃,曬川主等諸多花樣門道……

還有供牛王菩薩,辦“牛王會”,削蹄,穿鼻,訓牛等板眼……

總的來說,農事風俗的規矩門道又多又繁瑣,反應了在生產力低下還需要靠天吃飯的時代,鄉親們對一年農事的看重和擔心,從開犁頭到收谷子,年年就在這樣的辛苦艱難,擔驚受怕中度過。

閑話轉回,李家溝的當下,用一首古詩就可以概括。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千層石樹遙行路,一帶山田放水聲。”

哥大五人組臨走之前,李君閣還給幾人做了一頓“軟萩兒粑”,算是給他們送行。

軟萩兒粑又叫清明粑粑,艾元。

三月份,河灘上,野地上,到處都長出了毛絨絨嫩呼呼的軟萩兒草,將草芽摘回來,放堿水裏面一煮,草芽立刻變得青翠欲滴。

水裏含堿,順便也能去除草芽的苦味,只留下清香。

然後將草芽放碓窩裏碓成漿子。

將漿子倒入粗布袋擠壓,得到艷綠艷綠的細草漿。

漿子和上糯米粉,然後像包豬兒粑那樣填上餡,同樣放柚子葉,橘子葉上下鍋蒸熟就行。

不過手法和豬兒粑不一樣,米團較為粗糙,不能搓,一搓就漏,需要用捏,拍等手法成形。

比起豬兒粑這樣的實用貨,軟萩兒粑就顯得更萌更好看了,油綠油綠的,加上還有春天嫩草的清香,更受五人組的歡迎。

李君閣給大家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各種幹貨怕過關時被沒收都沒帶,只準備了蟲茶,雞樅油,米粉,蜂蜜,火腿,香腸。

然後每人一個女紅的包包,一個青瑉石掛墜。

女士每人弄了一身李家溝的手工衣服,一雙繡鞋,一個奶奶縫的香囊,一支篾匠叔制作的發簪子。

阿音送了她們一個雞血藤手鐲,一個苗銀的手鐲。

男士李君閣送了他們一人一個筆筒,一支蠻竹登山杖,又送了他們一人一把苗式獵刀。

晚上二準也來看望幾人,順便問需要送五人組去蜀都不,他也要回去蜀都一趟,正好一人開一個車,可以送人。

李君閣問道:“你去蜀都幹啥?你這邊這麽忙。”

二準說道:“我電視劇的女一號出了些問題,要去解決一下。”

李君閣說道:“連女一號都定下了?”

二準神色凝重:“早就定下了,前期練習培訓都搞了好久了。”

李君閣問道:“那還有什麽事情是你搞不定的?”

二準說道:“你當我是萬能的?感情問題!你叫我怎麽搞定?我的意思是讓她先來李家溝休養一下,小女生真是麻煩!”

李君閣翻著白眼:“秋丫頭也是小女生,沒見你說麻煩!”

二準擺著手:“別扯遠了,你們定的什麽時候出發?”

李君閣說道:“明天接到劉爺和杜姐我們就出發,對了劉三娃也要順便帶上,我把他丟劉哥那裏學菜譜去。”

第二天和藥師叔獵戶叔在久長居接到劉爺和杜姐,送去木樓民宿安頓下來。

藥師叔給杜姐把脈,說道:“嗯,脈象很穩,沒什麽可擔心的了,那就在李家溝安頓下來吧。平常就靠膳食調理調理就行了,每天也不要閑著,要找些輕松的活計來做做,這樣對大人孩子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