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豬兒粑(第2/2頁)

一席河鮮宴,吃得一行人都是滿意非常,飯後李君閣送一行人去木樓歇息,這才回家。

第二天攝制組又在村中各處補拍了一些鏡頭,比如大雁起飛,青瑉奇石,老團魚,兩品奇蘭什麽的,這才滿意離去。

……

送走小格一行,五溪河正式進入禁漁期,李家溝的春風越見和煦起來,忙碌的春播插秧就要開始了。

三月二,打米漿。

八十斤九裏香,二十斤大米,前一天就泡好了,從左鄰右舍借來好些濾豆漿的口袋,壓了八袋。

三月三,壘灶台,備餡料。

灶台直接壘在梯田下方,一溜四個大鍋大蒸籠,一次能蒸兩三百個粑粑。

餡料分兩種,甜的和鹹的。

過年殺年豬的時候,李君閣家裏專門留了幾大塊腌肉沒有進熏棚,入味後就掛在灶台上方,現在剛剛入了一點煙味,正是用來做豬兒粑的最好時節,有個名目叫“火煙肉”。

這天晚飯過後,李君閣將火煙肉切成碎碎的末,又切了一些半肥瘦的鮮肉末,鍋子裏放豬油,化後先放鮮肉末和姜末炒香,再放火煙肉末炒勻。

然後加香油,春筍末,香菇末,這三樣不能多,僅用於調味,將餡料靜置到豬油凝結之後,拌入切碎的香蔥。

這就已經把李君閣香得直咽唾沫了。

奶奶在一邊拌糖餡。

豬兒粑的糖餡與傳統湯圓的餡料差不多,不過還要加入一味橘紅,因為要下水勞作,氣溫還不是很高,加橘紅有陳皮的功效。

今晚山腳下挺忙活,挑水,備柴,備捆秧的稻草,容器。

上山的梯田已經耙好了,一個月前翻入泥中的碎草和泥糞,已經化為了肥沃的底肥。

稻田中的水下開出了壟和溝,這麽優質的水源可不能白瞎了,要引入苗寨的稻花魚模式,壟上插秧,等苗壯之後還要在溝裏養魚。

半夜三點,老媽的好姐妹們開始在灶邊就著火把包豬兒粑。

將糯米劑子捏出一個窩,填入一勺餡料,搓成一個橢球狀,肉餡的用一段青筍葉子粘在豬兒粑腰上,糖餡的四根筷子紮在一起,拿筷頭在食用色素水裏一沾,然後挨個在豬兒粑中間點一下,糖餡豬兒粑中間就出現了一個方方正正的“田”字。

田啊田,這是李家溝老輩兒人心裏分量最重最重的東西了。

豬兒粑包好一個,就放到一張洗凈的橘子葉上,擺放到蒸籠裏,等著上屜。

豬兒粑尤其是肉餡的,裏面有蔥,必須現蒸現吃,回二次籠蔥的鮮香味道就沒了,顏色也變得醜不拉幾的,沒人會喜歡。

清晨五六點,各家各戶開始祭祀祖宗,然後上墳燒紙,插墳飄放鞭炮,諸事完畢後,才開始漸漸向山腳聚攏。

李家的祭禮在祠堂進行,李家人由長輩帶著晚輩,依次給德茂公,慎清慎勤二公敬香叩頭。

幹完這些,大家才扛著農具,有說有笑地向村頭梯田方向走去。

山腳下,主婦們已經將大蒸籠放到鍋上,幾口大鍋同時開蒸。

先到的人都圍著灶台說笑,討論著今年的氣候,預估著今年的莊稼長勢,交流著各家今年都種了些啥,話題在今天總離不開農事。

哥大五人組也到了,一個個雄心勃勃準備大幹一場。

五人組只知道今天會有好吃的,卻不知道這麽大陣仗,不由得興奮異常,跑過來看著簸箕裏還沒開蒸的豬兒粑問道:“這是湯圓嗎?怎麽不是圓的?哈哈托在樹葉裏好漂亮!”

李君閣笑道:“這是豬兒粑,插秧是重體力活,因此主家要在今天備上這麽一頓,吃了抗餓,幹活有勁,這頓飯不叫吃早飯,叫‘開秧門’。”

這是就聽老媽對李君閣喊道:“幺娃!頭鍋蒸好了!快過來起蒸籠,開秧門了!”

一鍋大蒸籠有兩層,李君閣走過去把住籠把,在周圍過來幫工的鄉親期盼的眼光下,用力往上一擡,大喊一聲:“開秧門嘍!我靠好燙好燙……”

趕緊將上邊那一屜放到旁邊,李君閣臉都被蒸汽熏紅了。

老媽跟凡梅嫂子幾個主婦忙著往鍋子裏邊加涼水,二堂嫂小堂嫂笑得都不行了:“皮娃連這個都不會了,鍋子裏還沒加涼水就敢開籠屜!這要不是臉皮夠厚,那就得燙壞了!”

李君閣頂著一個關公臉笑道:“這不是著急想吃嗎,來來來大家動手,不管是不是來幫忙的,都有份,今年豬兒粑備得可多!”

蒸汽散開,大蒸籠裏一個個小巧可愛的豬兒粑躺著葉子上,就像大豬圈裏擠了一窩白白的小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