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偉大的田坎(第2/2頁)

這個民族的偉大,僅僅由此就可見一斑。

黑白棕三人和倆妹崽也被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感染到了,鬧死鬧活也要開一片田,研究漢文化的,先賢典籍都是上層建築,這個才是基礎。

這麽大的帽子扣下來,連老伯四爺爺都大力支持,李君閣只好翻著白眼給他們指了一小塊田,由得他們去搞。

幾個人高興壞了,白嬸還專門做了一塊木牌子,正兒八經的立在田坎邊上,上面歪歪扭扭用中英雙體寫著“哥大體驗田”幾個字,底下還搞了一排小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雖然牌子簡陋得要命,卻愣是把李君閣驚著了,這哥大的教授,當真不是白給!

接下來就該耕地了,將雜草,稻樁翻入底下,讓它們育成綠肥。

老規矩是三耕三耙,精耕細作還有五耕五耙,當然以現代的耕種技術已經不用那樣了。

在耕牛都沒剩幾頭的李家溝,人力翻耙一次基本就夠使了。

李君閣讓大伯先別著急,等卷揚機道修好,將碎草機拉上來,將雜草全部碎了還田比直接耕埋輕松愉快很多。

前面那些事情其實都是大伯音媽媽在掌總。李君閣這段時間忙的,就是卷揚機道的事情。

卷揚機本身不值什麽錢,值錢的是卷揚機道。

還是建溜索那家公司負責勘察設計,朱朝安負責基建部分,李君閣進行質量監督。

首先根據山體坡度搭上鋼架,筆直一條從山腳一直修到山頂,然後在山頂搭建卷揚機棚,鋼架上鋪上鐵軌,將鐵制小車放到軌道上,通過山頂卷揚機放下來的鋼纜升降。

工程量不小,好在技術難度不高,還是采用跟溜索一樣的建造方式,分段施工,愣是在正月三十前勝利竣工。

大伯看著鐵路一般直通山頂的卷揚機道,倍覺失落,搖著頭對音媽媽感嘆道:“看看娃子們幹的這些,我們這一輩,誰敢想啊?”

音媽媽也感慨:“是啊,娃子們長大了,我們也老嘍!現在該是他們撐起來的時候了。”

吳志秋說道:“傳統耕作技術,也要和現代文明結合起來,才會取得進步,皮娃說了,有了這條道,可以把耗在梯田上的很多人力解放出來,投入到李家溝建設的其它地方,現在的李家溝,缺的是人手啊!”

缺的其實不光是人手,錢其實也缺,李君閣的垂釣中心一再往後推延,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資金問題。

好在年前通過普通糯米換烏金血米的方式,又淘換到四五十噸烏金血米,現在在網上賣得不錯,能保持收支平衡。

年前於丫頭在各大超市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阿音身著苗家味道的李家溝女工服飾在山林中徜徉的巨幅畫像一掛,任誰都要往富硒食品櫃台多看兩眼。

不提價還不知道有錢人多,現在的烏金血米銷售極為火爆,零售價都六十八了,一樣供不應求,帶動網站銷量也跟著水漲船高。

看得遠在北京的王吉星捶胸頓足,直嘆長江後浪推前浪,他這前浪,眼看就要死在沙灘上。

然後哭著鬧著要於丫頭看在去年幫她銷售荔枝的份上,死活要她將今年的收成勻一部分出來供應首都,你蜀都人是人,我首都人就不是人了?!

然後轉頭又給李君閣打電話,米這頭於丫頭吃了個腦滿腸肥,果子你可不能再這麽不地道了,還有八十一斤富硒生態豬,你養不養?六塊錢一個的富硒雞蛋,你生不生?趕緊的呀!

李君閣被鬧得一個頭兩個大,老子是人,想生也沒法生啊!

將事情跟阿音一說,兩手一攤:“今年估計我是顧不上這頭了。”

阿音卻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問題,說道:“你公司顧不過來,可以讓鄉親們幹啊!誰家不會養雞養豬咋的?之前擔心的是銷路,現在路子擺在眼前,難道有錢不賺?這事情你別管了,把王叔的電話給我,我去跟他談。”

李君閣卻心疼阿音:“如果讓鄉親們來散養,這管理上就太辛苦了。綠色富硒食品招牌一打出來,對於飼料,藥品,圈舍的衛生,禽畜的狀況,都是有要求的,光這幾樣就得跑斷腿!”

“要保證產品質量,不采用集中飼養的方式,管理者的辛勞那就不是一星半點了。媳婦,聽話,我們不接這個活,啊?”

阿音一揮拳頭:“不行!這個硬骨頭,我來啃!當年大伯怎麽過來的?他就是我的現成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