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油底肉(第2/2頁)

然後再帶著一行人回家。

回到家裏,娃子們還沒回來呢,一群下司犬倒是還在,圍著眾人直打轉。

阿音育又驚又喜,說道:“這就是那八條小狗嗎?二皮你把它們養得好精神啊!”

蹲下來跟這個摸摸,跟那個摸摸。

李君閣進屋去把奶奶扶了出來,大家過來跟奶奶見禮。

李君閣跟眾人泡了茶,對女生們說道:“你們先喝茶,我帶他們去把車上的東西卸了。”

拖著一板車東西回來,奶奶一看就說道:“喲,乖孫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啊!”

把茶油蜂蜜蘑菇雞樅油都歸置好,把一壇子油肉打開,李君閣對眾人說道:“今天中午我們就先對付一下,吃這個。”

油肉又稱為壇子肉,油底肉,跟臘肉香腸一樣,是為了在炎熱的夏季防止豬肉腐爛變質而研制的一種對肉食品保鮮的儲藏方法。

其加工制作方法是將豬坐臀肉去骨留皮,砍成一斤大小的塊,放大盆裏,加入精鹽、料酒、辣椒面、花椒面拌和均勻,置低溫處腌漬三天,然後取出來用清水洗凈,瀝幹水分。

洗凈表面的辣椒面和花椒面,等晾幹表面水分後,將肉塊入鍋炸制。

油料可以使用豬油,菜油,混合油。入鍋燒熱後,將肉塊輕輕放入,炸至肉色焦黃時,連油帶肉一起盛油甕中,保證油一定要淹沒肉塊,待油冷卻凝固後,加蓋密封,至少要等一個月以後才可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油肉制作時一定要注意把肉塊的水分炸幹,否則肉塊將無法長時間保存。

壇子最好選用土壇,肉和油裝入壇子裏至少需要一個月,方可開壇取用。

因為在封壇存放的過程中,壇中的油脂會慢慢浸潤已被炸幹了的肉塊,如果封壇的時間不夠,其肉質很可能還是焦脆的,不僅改刀時極易碎爛,而且吃起來粗老不香。

這油底肉說來也還真有點神奇,在沒有任何冷凍設施輔助的情況下,放置數年也不會腐爛變質,根據李家溝的經驗,油底肉存放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某家有一壇三年以上的油底肉,那呵呵,不需要主婦再畫蛇添足了,直接做出來都絕對香。

油底肉每次用多少取多少,取後還得密封壇口,並將土壇置幹燥的通風處,同時還要注意壇周圍的衛生。

油底肉的色澤有些類似醬肉,味道類似於臘肉,口感卻與醬肉臘肉大相徑庭,前兩者是幹巴筋道,油底肉卻是化而不酥,肥而不膩,肉軟而不綿,開胃健脾,色香味俱全,特別適合老人和孩子。

油底肉最常見的吃法就是,把油底肉切成單碟上桌,還不能拼盤,吃的就是本味。

關於油底肉還有一個傳說,就是當年諸葛亮南征的時候,大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困難,氣候炎熱,肉類送抵前線早已腐爛變質而不能食用,致使將士們體質每況愈下,戰鬥力呈下降趨勢,諸葛亮對此十分著急,但一時又想不出好的解決辦法來。

一日夜晚,諸葛亮懷著十分憂慮的心情帶著兩名貼身侍衛走出軍帳漫步,不知不覺中來到當地一土著笮人家中,主人見有貴客臨門,忙吩咐家人擺上酒肉招待丞相,諸葛亮夾起碗中一片肉放入口中慢慢細嚼,這肉不是新鮮豬卻口感細膩,香味綿長,諸葛亮頗感奇怪,忙問這肉是如何制作的?放了多久?

主人答曰是當地笮人發明的,名曰油底肉,這肉已存放一年多了。

諸葛亮聽罷,暗自叫好,忙起身拽著主人道:“走,到我軍帳中去教軍廚們制作油底肉。”

就這樣,諸葛亮在無意中就成功地找到了解決軍中將士們營養補充問題的辦法,使部隊的戰鬥力和將士們的體能得到了恢復,最終取得了平定南中的勝利。

所以這個午飯做起來就簡單了,撈出幾塊油肉下鍋煮熟,撈出放涼切片,肉湯直接下青筍片青筍葉子,就一菜一湯,卻是風味異常。

再配上農家的洗澡泡菜,新米飯,那滋味也是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