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爭論(第2/2頁)

“我靠樓上土豪,一根釣竿一萬八。”

“窮逼哭死,我全部行頭加起來還沒有一萬八……”

“窮逼哭死,我銀行卡裏都還沒有一萬八……”

這時不和諧的聲音冒出來了。

“這貼主發的不知道是什麽玩意兒,我就是代理日本魚竿的,也幫釣友帶過幾根紀州和竿。那是人家日本人傳承了幾百年的手工藝,很多地方有獨到的秘密,漆水膠液都是秘方,竿稍的制作更是講究,隨便發一根竿子就說要跟人家媲美,我倒覺得更像一個笑話。”

“李家溝是什麽地方沒聽說過,聽著就像農村,一個農村匠人做的竿子就叫囂要和人家的國寶比肩,這不是扯蛋嘛?還閉關十年終至大成,真是不要臉!”

“樓上你特麽是不是中國人!憑什麽就說中國人做不出來!”

“就是,尊駕就是傳說中的帶路黨?”

“中國的漆藝起源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的《考工記》就有制膠的記錄,弓用的膠,強度應該比魚竿強吧?還有絲,竹,這些東西哪樣不是老祖宗傳了幾千年的?說中國做不出一根媲美那什麽紀州和竿的好魚竿,我本人是不信的。”

“樓上只看到了歷史悠久這一方面,卻沒有看到工藝流失這一方面,很多老祖宗的好東西,現在還不是沒有了?”

接下來是很長的討論,不過基本上都集中在幾個方面,有稱贊日本人做事嚴謹的,有為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感到驕傲的,有嘆息歷史長河中很多精華消逝的,有感慨現在人心浮躁缺乏匠心的,還有各種踩中國的,頂中國的,踩日本的,頂日本的,更有都踩的,都頂的。

眾生百態。

後面有一個叫“漂泊小魚”的網友寫道:

“我是一個日本留學生,畢業後工作地就在歌和山,也常在琵琶湖釣魚。這帖子剛發出來我就轉發到日本的論壇了,也引來不少爭論。”

“我也聯系過幾個當地的制竿師傅,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他們表示對中國竹竿的制竿工藝非常感興趣,從視頻的表現來看,他們認為這根杆子不輸紀州竿,對它的強悍程度尤其感興趣,認為在這方面超過了紀州竿。”

接下來又寫到:“不過他們也表示了一些疑慮,對這根中國竿的用材表示懷疑,大家應該知道,紀州竿使用的是幾百年的傳統工藝,所有材質都是天然材質,希望能和貼主有更深入的交流。如果貼主看到我這個帖子,請跟我聯系。”

然後在論壇私信裏,“漂泊小魚”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

李君閣就加了“漂泊小魚”的微信。

很快漂泊小魚就發來消息:“是邊哥嗎?”

李君閣寫到:“是我。”

漂泊小魚又寫到:“邊哥我是小魚,你發的那個視頻是真的嗎?我是說那根竿子的工藝和材質,是全天然材質,全手工工藝嗎?”

李君閣寫到:“是的,這個我能保證,我們這裏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制竿需要的材質我們這裏都有出產,我們村有個竹藝高手叫黃正亮,這根竿子是他的作品。”

“以前工藝水平不夠,我們就沒有公諸於眾,這是我們把十年來研究的工藝第一次展示出來。”

漂泊小魚一下就激動了:“邊哥邊哥,你不知道我見著這視頻老激動了。我在這裏看到中國也有這樣的工藝水平趕緊就把視頻發到紀州當地論壇了。”

“你肯定了解紀州和竿在歌和山人眼中的重要性,我這樣跟你說吧,他們看到這個視頻比我還激動!如果你說的這些都是真的,有幾個制竿師傅想來實地考察一下,跟你說的黃正亮師傅交流交流。”

李君閣笑了,寫到:“哎喲這是要接待外賓啊,那我得跟篾匠叔說一下,我怕他不願意啊。”

“你可能不了解情況,他除了會玩竹子就是一普通村民,如果你們要來,動靜千萬不能太大,我怕把他嚇到了。”

漂泊小魚寫到:“好的好的,我們就當是來旅遊,我看過你們那裏的環境了,景色不輸琵琶湖啊,到時候我們還可以切磋釣技喲。”

李君閣寫到:“隨時歡迎。”